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自学考试 >> 自考真题 >> 公共课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2008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3年5月26日 ] 【大 中 小】

11.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12.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以“科学预测学”的形式招摇过市。这属于(   )

A.内容决定形式的表现                                B.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表现

C.新内容采用旧形式的表现                         D.旧内容采用新形式的表现

13.认识的客体是(   )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外部自然界

1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6.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8.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A.制造使用工具                                          B.运用语言文字

C.具有思想意识                                          D.进行群体活动

19.社会结构是指(   )

A.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B.国家政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C.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20.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责编:phsg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