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根据儿童品德发展六个阶段的划分,少年期(11、12岁—14、15岁)的品德发展特征是( )
A.适应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7.在原始社会,德育采用的是“口耳相传”、“长者施教”;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读书指导法引进古代学校德育实践;在现代,电影电视等视听设备运用于德育,使“传道”速度加快,甚至隐没了“传道者”。这说明( )
A.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目标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B.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对象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D.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方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8.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是确定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对于中小学德育来说,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依据是( )
A.社会需要 B.儿童已有知识水平特别是道德知识水平
C.教育目的 D.儿童年龄特征特别是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关系是( )
A.社会环境影响与个人接受内化之间的关系
B.德育目标要求与个人接受内化之间的关系
C.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之间的关系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关系
10.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形成发展的,其顺序是( )
A.行、知、情、意 B.知、情、意、行
C.情、知、意、行 D.意、情、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