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德育最终是为了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传递社会道德规范,促进个体对社会规则的
A.同化 B.个性化
C.内化 D.社会化
17.学校通过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活动,促进和引导品德不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是
A.活动引导法 B.氛围调整法
C.阳性强化法 D.榜样示范法
18.以下哪种感觉的出现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主体意识的高度体现,它激活了个体潜在的道德信念
A.羞愧感 B.内疚感
C.自卑感 D.自信感
19.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
A.道德教育 B.道德判断
C.道德修养 D.道德评价
20.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加强
A.科学知识教育 B.思想道德教育
C.文化教育 D.理想信念教育
21.下列属于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是
A.相对低俗的文化生活的影响 B.心理发展不平衡、道德发展不成熟
C.教师的失误 D.家庭成员道德要求不一
22.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是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中学阶段 D.大学阶段
23.新的观点认为,道德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以及道德教育方法的情感化,其内涵在于
A.使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情感化 B.道德教育手段情感化
C.在策略和方法上注重情感渗透 D.A和B
24.德育的价值目标是
A.真 B.善
C.美 D.良
25.下列不属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B.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和进行自我修养
C.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
D.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