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视采访试题
课程代码:01180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电视画面是以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而存在的信息载体,它能做到以生活自身的形态反映生活、传播信息,因此,它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符号形态的传播载体。
2.在电视采访中,____________成为最核心的问题,这是因为电视采访具有____________。
3.出镜记者运用自己整个“人”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采访工作。这是电视采访区别于其它媒介采访的最大不同。
4.强烈的责任意识是记者____________的重要部分,也是做好新闻工作的____________。
5.对____________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是深入挖掘线索____________的必由途径,也是检验一名电视记者水准的有效标准。
6.所谓策划,是指记者对自己的采访行为进行____________,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材料的事前准备活动。策划是解决电视采访中____________的需要。从本质上说,策划也是电视采访所必需的超前编辑意识的直接要求和体现。
7.对于电视采访来说,____________具有重要信息的负载力、____________的表现力和内心情感的表现力。
8.声画合一的实质是:电视画面是____________的画面,____________是其声源画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由大景别推向近景、特写等小景别是____________。从小景别向全景、远景等大景别过渡是____________。
10.记者采访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字的出现,一方面为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跨时空、大众传播的可能,同时也使人类的传播远离了( )
A.社会特性 B.传播特性
C.人本特性 D.物本特性
2.摄像机、话筒、灯具、脚架、通讯联络系统等是______的基本构成。( )
A.“EFP” B.“DNG”
C.“SNG” D.“ENG”
3.参与和观察是电视记者存在于参访现场的两种方式。其中心理参与是参与的(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4.电视记者分工中,负责指挥现场素材的采集工作的是( )
A.现场编辑 B.出镜记者
C.摄像师 D.录音师
5.电视记者对现场的各个领域都要留意和关照,对各种不同的信息形态都要保持高度的敏感。这是对电视记者______思维的描述。( )
A.形象 B.理性
C.开放性 D.全息
6.对同期声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同期声是电视画面的一部分 B.同期声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
C.同期声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 D.必须和画面配合才能传播信息
7.细节是现场的有力见证,因为只有到现场进行仔细观察的人才有可能抓拍到细节。细节大多以______景别加以强调。( )
A.远景和中景 B.中景和近景
C.近景和特写 D.中景和特写
8.摄像机随某一运动着的主体一起移动,将被摄体在运动中的行为、动作、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这种在新闻采访中用得较多的场面调度方式是( )
A.推镜头 B.拉镜头
C.移摄 D.跟摄
9.近些年电视屏幕上最为活跃的节目类型是( )
A.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B.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C.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D.调查性新闻节目
10.访谈科学家、艺术家、重要人物时,镜头的运动速度应( )
A.节奏紧凑 B.和缓从容
C.快推 D.快拉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新闻价值
2.出镜采访
3.细节
4.景别
5.真实再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电视采访的独特性。
2.电视记者的独特素质要求。
3.策划的必要性。
4.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采访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试述突发事件的电视采访有何特殊要求。
六、创作题(本大题15分)
根据下面提供的报道材料和自己对相关情况的了解,尽量使用多种提问技巧设计5个对材料中所提到的主要当事人的电视新闻或访谈节目的采访提问提纲。
烛照深山——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
李桂林 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
陆建芬 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的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