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2.《雄辩术原理》的作者是( )
A.毕达哥拉斯 B.昆体良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3.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自于( )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说文解字》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实施的学制主要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单、双轨制并存
5.实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前提是承认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6.在我国,首次从法律上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作出规定的是( )
A.《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D.《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7.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或者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称为( )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8.智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同一关系 B.隶属关系
C.交叉关系 D.平行关系
9.决定课程结构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 )
A.学生的学习方式 B.教师的教学方式
C.校长的管理方式 D.领导的评价方式
10.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小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班级教学 D.个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