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癔症及特定文化相关障碍(重点)
第一节 概述
一、弗洛伊德认为,癔症是婴儿期的性本能受到压抑的后果,各种心理创伤使被压抑的性本能,通过转换机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弗洛伊德称这类症状为“转换性癔症”。
1、今天,在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疾病分类中已经找不到癔症这个诊断名词了,原因是:
(1)癔症的原意是子宫游走,今天看来的确荒唐;
(2)人们大多认为,癔症这个字眼含有贬义;
(3)从症状学的角度看,解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至少基本上描述了这类疾病的两组症状。
于是,解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就代替了癔症。
二、描述性定义
1、癔症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和转换两类。
2、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
3、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理,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4、癔症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三、起病原因
1、精神因素
2、性格特征
(1)患者情感丰富。情感反应强烈鲜明,具有表演色彩,但情感体验肤浅,容易从一种情感转变为另一种情感。
(2)暗示性强。患者对外界的暗示高度易感性。
(3)自我中心。患者遇事多从自身好恶考虑,任性放肆;好吹嘘自己,显示能力。
(4)具有丰富的幻想。常以生动的幻想代替现实,甚至出现幻想性说谎。
3、身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癔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
第二节 转换障碍
一、转换障碍临床特点
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的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在诊断时,有五种因素需要考虑:
(1)病人有生理功能的丧失或变化;
(2)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
(3)有证据显示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
(4)病人经常漠视躯体损伤;
(5)病人并不自愿控制症状。
二、CCMD-3的诊断标准
1、癔症性运动障碍
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业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
2、癔症性抽搐发作
表现为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
3、癔症性感觉障碍
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感觉障碍,如失声、失明等;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和根据。
三、心理治疗
1、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是利用各种技巧,例如自由联想、梦的解析,以及对口误、笔误的解析等等,层层(武汉自考)打开潜意识的大门,给这些被压抑的观念一个出路,释放出其中被压抑的心理能量。
2、暗示治疗
早在20世纪,暗示治疗是欧洲治疗癔症最流行、最有效的方法。
(1)药物催眠暗示的方法
(2)清醒状态暗示治疗
3、药物治疗。
上一篇:自考“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第七章
下一篇:自考“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