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
第一节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学基本
1、在病因学探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遗传问题。最早进行研究的是高尔登。他认为,人在物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他所提出的,用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决定心理特点中的相对作用的方法,直到现在仍被沿用。
二、大脑机能状态与脑损伤
1、关于大脑机能状态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巴甫洛夫的学说和研究最有说服力。他的条件反射学说,包括催眠时相理论、孤立病灶的解释和实验神经症的研究。
(1)所谓“催眠时相”是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或从睡眠到觉醒过渡的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
1)正常相,即反应是由外部刺激的性质和数量决定的,并存在对应的关系;
2)均等相,即强弱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
3)反常相,即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
4)超反常相,即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引起阳性反应。
(2)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的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创伤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3)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
三、神经生化基础
1、心理异常的症状与几种中枢神经递质有关,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去甲(武汉自考)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氨基丁酸(GABA)和脑啡呔等到。
2、如,血液内的5-HT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作用,如果5-HT减少,个体就容易出同情绪波动。
3、如果NA系统活动增强,就会出现躁狂症状,反之就会出现抑郁症状。
四、变态心理学的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强调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认为心理异常的发生,主要与机体的生理变化有关。
2、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式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他本人也成为公认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3、医学模式的缺陷:医学模式只看到疾病而没有看到病人,忽视了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合体,忽视了人的整体性。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是片面的和机械的。
第二节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因素
一、心理应激
应激又称紧张刺激。应激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去适应,甚至超出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
1、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根据其来源的性质可分为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2、应激反应
(1)塞里将应激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分三个阶段。
1)警戒阶段
2)抵抗阶段
3)衰竭阶段
(2)一般认为,应激源以人的认知系统作中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主要系统,导致人的心身变化。
3、应付模式或风格是指人在应付生活压力时,惯常使用的方法和策略。现在普遍认为,个体的应付模式是应激与疾病之间的中介物,它会直接影响到应激的后果,甚至影响到疾病的类别。
(1)激怒型应付模式。研究表明,当个体受到他人激怒时,愤怒向外的人比愤怒向内的人的平均血压要低。
(2)转换和退行型应付模式。指个体将某种紧张状态,转换成对个人成长有益、社会舆论许可的形式。退行型应付模式指,采用否认、回避、倒退等行为,逃离应激情境。
(3)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型应付模式。表现为从有利方面看应激情境、回忆和吸取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的方法。主动行为应付模式表现为向专家求救,不是等待、自我忍受,用吸烟或喝酒来减轻紧张等。
(4)成熟与不成熟的应付付模式。就是以心理发展成熟的反应对待应激情境,包括对内心不喜欢的人也温和对待,怒气待发时保持冷静以分散注意或退却的方法躲避应激情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