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出身子官高望低的宦官家庭,其父夏侯嵩为宦官曹腾养子,因改姓曹。曹操曾参预镇压黄巾,讨伐董卓,又与其他军阀逐鹿中原,后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逐一击败对手统一北方。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他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他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不重威仪。史称他“好音乐,倡优在侧,常日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而且以他挟天子令诸侯的地位,爱好提倡诗歌创作,遂使建安诗坛人才之蔚茂,一时彬彬。
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究其原因,缘于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王沉《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而且是“以乐府题叙汉末事”(王士稹《古诗选·五言诗凡例》),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蒿里行》,以写汉末动乱,前者叙董卓焚烧洛京迁民西入关之事,后者写诸侯起兵伐董卓而内讧事,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被评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卷七):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成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自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之后,建安诗人遂风起仿效。而且启发了后人,如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自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起来的。
其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代表作品是《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人评此诗云:“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八)又如《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