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党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一支处于国共两党的中间党派,他们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他们不满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要求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大多要求全国抗日,同时,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纲领、路线、不赞成红军战争和土地革命斗争,他们发动了一个改良主义运动,期望另找一条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影响较大的中间党派和主要代表者:
偏左的:有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黄炎培为首的职业教育社。
较中的:梁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
偏右的:曾琦、李璜、左舜生为负责人的中国青年党(又称醒狮派、国家主义派),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又称再造派)。
(2)中间派的社会基础(领会):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它们中的领导人及其成员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主张比较复杂,往往有左、中、右之区别。但基本上要用改良的方式走发展资本主义的中间道路。他们对共产党的路线不认同,对国民党的独裁不满。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3.南昌起义的意义:1、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民族解放事业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4.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特派员到湖南该组省委并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5.10月7日,在江西宁冈县茅坪,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发表(给红四军军长林彪的长信),批评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坚持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在上述两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简单运用2)(选择)的思想,主要是阐述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作依托)。
①毛泽东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识记3)(选择)
●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起义发动。
● 不同于南昌起义的两个特点:第一,不再使用“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镰刀斧头旗帜首次使用);第二,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②引兵井冈山及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 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途中进行“三湾改编”,(主要内容是,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是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领会2)(简答)。
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