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伤寒论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2018自考伤寒论模拟试题(2)_第4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12月21日]  【

  (四)简答题:

  1. 伤寒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素问·热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伤寒论》所论的伤寒病与西医学中的“伤寒”涵义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2.痞证是以心下痞满而不硬不痛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若属寒热错杂,症见心下痞、呕吐、下利等表现者,则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温寒清热、和胃消痞。若属单纯热邪壅塞心下者,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若更兼表阳虚、伴恶寒、汗出者,则用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扶阳固表;若属痰气不消,阻碍中焦,症见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者,则用旋覆代赭汤化痰理气,降逆消痞。若下焦蓄水,以致中焦气机痞塞,症见心下痞、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则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3.太阴病的成因,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而脾阳素虚,寒湿直中太阴。其二,内伤生冷,或过服苦寒攻伐之药而损伤脾阳,健运失司。其三,三阳病失治、误治,脾阳受损,病邪传入太阴。

  4.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其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脾散寒,甘草调中补虚,三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回阳散寒之效。

  干姜附子汤为四逆汤去甘草减干姜而成为单捷小剂,采用顿服之法,单刀直入,破阴回阳。

  茯苓四逆汤为四逆加人参、茯苓而成,为复方大剂,一日二服,助阳益阴,兼伐水邪。

  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加大附子、干姜剂量而成,如此则扶阳力大,消阴功显,且具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救逆通脉之功,故名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干姜减量,加葱白而成,以葱白易甘草者,因甘草性缓,恐其反掣肘姜附急救回阳之力,故去而不用。葱白辛温走窜,加之可宣通上下,使格拒之势得解而上浮之阳回归本位。

  (五)论述题:

  1.《伤寒论》中的头汗出见于以下汤证:

  (1)栀子豉汤证:本证因热郁胸膈不得外散,故不见全身汗出,只是郁热上蒸而见但头汗出。

  (2)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本证由误用汗下,致少阳枢机不利,经气郁结。因阳郁不得外越,而上蒸于头,故但见头汗出。

  (3)阳微结证:本证内有郁热,不得宣发而熏蒸于上,故见头汗出,方宜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俾气机宣畅,则郁热自泄。

  (4)阳明热入血室证:阳明热盛,内迫于血分,则形成热入血室证,血中之热不能透发于外而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

  (5)大陷胸汤证:因其证热与水互结于内,不得发越于外,但能上蒸于头,故见但头微汗出。

  (6)茵陈蒿汤证:热与湿相合,热不得外越,湿热郁蒸,故汗出仅见于头部。

  (7)太阳病篇火逆证亦可出现但头汗出,此乃火热内盛,迫津外泄,但津液亏虚,不能全身作汗之症,当以清热救阴法治之。

  2.太阳病至六七日,表邪传入少阳,出现少阳兼太阳表证。其表现为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治宜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方用柴胡桂枝汤。本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合剂而成。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治半表半里。

  少阳病未解,而病邪兼入阳明,出现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表现为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宜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方用大柴胡汤。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在、灸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因少阳病未解,故以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因兼阳明腑实,故去人参、灸甘草以免助邪增热,加枳实、大黄以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加芍药者,一以缓心下之急痛,一以滋阴液而除烦,一以助枳实、大黄面泄热。生姜增至五两,乃因其呕不止,故增其量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力。诸药相合,共成少阳兼里实两解之剂。

  伤寒误用汗下,病入少阳,枢机不利,气化失常,导致少阳病兼气化失常证。临床表现为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治宜和解少阳,化气生津,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柴胡、黄芩同用,以和解少阳之邪;因津伤口渴,心烦不呕,故去半夏加栝蒌根,生津胜热以止烦渴;阳郁气滞,枢机不利,故去人参、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散结;桂枝配干姜,一则通阳化阴以行三焦,一则制黄芩、栝蒌根之寒凉。诸药寒温不一,故用甘草调和诸药,且甘草合栝蒌根则生津止渴,合桂枝、干姜则辛甘化阳。诸药相合,可使少阳得和,枢机得利,气化以行,阳生津布,诸证悉愈。

  伤寒误用攻下之法,正气受损,邪气弥漫,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之气不和,而见少阳兼表里三焦俱病,临床表现为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治宜和解泄热,镇惊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因邪入少阳,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加桂枝、茯苓,以助太阳气化而行津液,通利三焦而利小便;加大黄以泻阳明之热,和胃气而止谵语;加龙骨、牡蛎、铅丹以重镇理怯而安神明,止烦惊;因邪热弥漫全身,故去甘草之缓。诸药相合,使少阳枢机得利,三焦通达,气化以行,里热得清,神明得安而诸证悉除。

  (六)病例分析题

  中医诊断:肺胀

  证型:外寒内饮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感寒而发,咳喘又作。因内有痰饮,,阻塞气道,复加外寒束表,不得宣发,肺气不利,肃降失职,故咳嗽喘息;痰饮内停,故咳嗽痰多而清稀;痰饮内停,脾虚不运,故面色虚浮似肿。舌淡苔白而水滑,均系痰饮内停之征。

  治法:外散寒邪,内蠲水饮。

  方药:麻黄、桂枝、干姜、芍药、甘草、细辛、半夏、五味子。

首页 1 2 3 4 尾页
责编:chaoli9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