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伤寒论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伤寒论》章节习题及答案:第1(5)章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4月21日]  【

16.郑某,男,40岁。

主诉:胃脘痛伴心烦一周。

现病史: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

检查:脉沉弦而滑,舌苔黄腻而浊,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胃脘痛

证型:热扰胸膈,胃气上逆

证候分析:该患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纠其心中懊憹,辗转难卧,是心胸烦热更甚,故有此烦闷无奈,与“虚烦”相同,故治用栀子豉汤。现兼呕吐者,为热扰胸膈,胃气上逆,可用栀子生姜豉汤。

治法:清宣郁热,和胃降逆。

方药:栀子生姜豉汤

17.曹某某,女,72岁。

主诉: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

现病史: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

检查: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郁证

证型: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证候分析:热郁胸膈,下及脘腹,证以心烦懊憹,脘腹胀满为主。虽有腹满,而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是无形邪热郁结胸膈兼腹气不通。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18.邱某,男,50岁。

主诉:高热,咳嗽痰中伴有褐色血液,呼吸喘促。

现病史: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

检查:体温40℃,脉象洪大,舌质红、苔薄黄。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8.诊断:咳嗽

证型:内热壅盛,热伤血络,肺气闭塞

证候分析:证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带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

治法:宣肺清热,平喘止咳

方药:麻杏甘石汤

19.李某,男,4岁。

主诉:发热后伴发疹、下利。

现病史:发热后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寐不安。

检查:舌质绛,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麻疹

证型:内外合邪,热甚津伤

证候分析:发热疹发不畅,是邪郁于表,不得发越;下利而臭,唇干,目赤,寐不安,舌质绛,苔白腐,脉数,是热邪内盛,津液亦伤。

治法:解表清里,坚阴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20.贾某,男,50岁。

主诉:心悸而痛1年。

现病史: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并伴疼痛,按之则舒,口服许多止痛药无效,时有自汗出,口淡不渴,余无他证,二便调。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微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①心悸;②胸痹?

证型:心阳不足证

证候分析:患者病已历年,虽有胸痛而无阴寒、瘀血之征,汗出而无表虚之象。观是病主证心悸,按之则舒,与64条“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颇为一致,故断为心阳虚证。由于心阳不足,心无所主故悸,而汗为心之液,阳虚失固,则见汗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心脉流行不畅,故可气阻而痛并六脉微缓,舌淡苔白滑。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甘草

21.何某某,女,17岁。

主诉:头晕目眩一周。

现病使:一周前,突发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喜暗恶明,闭目及平卧可少安,睁眼及起坐则加重,站立则眩晕欲倒,自觉有气上冲心胸,作时心悸,小便不利,纳呆。

检查:面色苍暗不华,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证。

证候分析:是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为突出见证,其特征为闭目平卧稍缓,起坐加剧,站立则眩晕欲倒,加之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纳呆等,与67条主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相符,证由脾虚而水饮内生,土不制水,则水气上冲,则见气上冲心胸,心悸。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见眩晕,而平卧则清气尚充上窍,故头晕稍减,起坐或站立时清气虚而失充,水气充塞,故眩晕加剧。脾虚失运则纳呆,气血化源不足,久而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苍暗不华。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细而弦等。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22.张某某,男,45岁。

主诉:腹胀10天。

现病使:患者自诉近日心下胀满,午后及饱餐后加剧,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口淡不渴,二便尚可。

检查: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腹胀

证型:脾虚气滞证。

证候分析:患者以腹胀为突出见证,腹胀一证,当属阳明与太阴病变,观是证腹胀而大便通畅,且无潮热、谵语等,显非阳明腑实证。且伴有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等,当属太阴病变。由于脾气亏虚,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碍气机,气滞于腹,壅而作满,而生腹胀满;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则见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等。

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

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23.刘某,男,60岁。

主诉:双上肢震颤2月余。

现病使:患者平素体弱,近两月前不明原因地开始出现双上肢震颤,并进行性加重。现四肢不温,时有心悸,畏寒怕冷,神疲乏力,胸闷气短,腹胀便软,小便量少。

检查:心电图正常,尿Rt 未见蛋白。双上肢震颤;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肢颤

证型:肾阳虚水泛证

证候分析:双上肢震颤多由肝风内动引起,而患者并无肝风内动之征,显非该证。察其所伴心悸、小便不利、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与《伤寒论》82条:“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颇为切合,均系少阴阳衰,水气泛溢肢经脉所为。该患者平素体弱,加之年老体衰,少阴阳气虚衰,不能制水,水气泛滥,外溢经脉,则见双上肢震颤。上凌于心,则见心悸,胸闷气短。下及膀胱,气化不行,则见小便不利。肾阳虚失温,则出现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畏寒怕冷。肾病及脾,则腹胀便软,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等均为阳虚之征。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24.吴某,女,63岁。

主诉:心慌、心悸一周。

现病史:患者风心病数年,因症状较轻,未予正规治疗,近一周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慌、心中悸动不安,汗出,以致不能行走,头晕目眩,气短,下肢不肿,未见明显恶寒,大便稍干,小便正常。

检查:舌苔薄白,脉结代。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心悸

证型:心阴阳两虚证。

证候分析:是例患者,罹风心病经年,本次因过劳加重,以心悸、心慌为主,以致不能行走,证情较重,使人易辨为少阴心肾阳衰证,但患者证情虽重而下肢不肿,无明显恶寒,证非少阴。联系其心悸、脉结代及其它见证,与《伤寒论》177条:“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颇为切合,当是久病累及心之阴阳气血所致。心主血脉,赖阳气以温煦、阴血以滋养,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慌、心中悸动不安。劳则气耗,今心气不足,故见气短,稍动则气不支,故不能行走;汗为心之液,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外无所固,故见汗出。气血亏虚,无以上奉,清窍失聪,故见头晕目眩。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俱不足故脉见结代等等,种种表现俱合心之阴阳气血亏虚之征。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25.林某,男,70岁。

主诉:失眠一年余。

现病史:患者缘于一年前,因大惊而起,日夜恐惧不安。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稍遇小事,即使并不可怕的事也常引为怕,即自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惶惶不安。发作时矢气尿多,纳差。

检查:舌质淡、苔白,脉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失眠。

证型:心阳虚神散证

证候分析:是案与《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形成原因不同,而病机、主证咸同,皆为心阳亏虚,心神不敛,而痰浊内扰之惊狂证。惊则气乱,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神气散乱。患者由于受惊吓则损伤心阳,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得敛养,加之患者年老体衰,心胸阳气不足,易致水饮痰浊之邪乘虚扰心,心神失守,无所依归,而日夜惊惶失措,恐惧不安,故可见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素问.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今患者心阳耗散,复被痰扰,神无所归,故稍有惊触,即心神大动,五脏六腑皆摇,人体气机大乱,从而可见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矢气频作,小便失禁等等。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26.汤某,女,47岁。

主诉:患奔豚数日。

现病史:患者平素偶有心悸,但发作轻微,自不在意,未予治疗。数日前突觉脐下动悸,继之有气上冲,日日复作。自诉每次发作时先觉脐下不适,如鼠奔突,继之自觉有一股气流,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每日可发作3~5次,精神极度紧张,有死的恐怖感,小便量少。

检查: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奔豚

证型: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证。

证候分析:是案为奔豚证,与论中桂枝加桂汤证颇为相似,但本案有二点与之不符,一为小便不利,苔白滑,二是患者脐下悸明显,乃与《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证机相当,俱为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之证,有所小异者,65条为奔豚欲作而尚未作,而本案之奔豚已作,无论作之与否,只要主证一致,病机相同,皆可依之而辨。正常情况下心阳下蛰于肾,使肾水温暖,且能蒸腾化气,水气上升,以调心火,则心火不亢,故水火既济。今观患者素有心悸,则知其心阳素虚,久久不复,而致心肾失交。心阳不足,无以下蛰暖肾,肾水无以蒸化而停于下,故见小便不利,脐下悸动,苔水滑,舌质淡,脉沉弦无力。寒水蓄于下焦,复因心阳虚而上乘之,故见从先有脐下悸动,如鼠奔突,继之气少腹向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等等皆为寒水逆上之征。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27.张某某,女,40岁。

主诉:发热三天。

现病史:患者平素阳气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近三日加重。现证见面色白光白无华,烦躁不安,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

检查:四肢厥逆,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发热。

证型:少阴阳虚、阴液不继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阳虚,今复感寒邪,阳气更伤,病直入少阴。少阴阳衰,无以温煦,可见面色白光白无华,四肢厥逆,恶寒,舌淡、苔薄白。阳虚鼓动无力,阴虚其脉不继,则脉微欲绝。阳衰阴盛,阴不敛阳,虚阳欲脱,则上见烦躁不安,外见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是案与《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颇为相似,均为外感所致,病入少阴,阴阳两虚之证。

治法:回阳益阴

方药:茯苓四逆汤

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28.戴某某,男,70岁。

主诉:腹痛伴心悸一周。

现病史:患者约10天前因“感冒”引起轻重发热,恶寒,头痛等,曾服“感冒药”,上症基本消失,一周前出现腹中急痛,得温痛减,并喜按喜揉,心中悸动不宁,口淡不渴,心烦,失眠。

检查:舌润、无苔,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①心悸;②腹痛。

证型:中焦虚寒,气血双亏证。

证候分析:患者年迈,正气不足,复感外邪,虽经治而表证欲解,然则又见心悸而烦,腹痛之证,为病邪传里无疑。究系何证,当仔细辨识。观是证一无热象,二无实征,三无少阴、厥阴表现,当属脾虚,此与《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因、证、机俱切合,可为该条之注脚。必是年迈脾虚,气血双亏,致病邪内传而致。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邪气内扰,神志不宁则心烦,失眠。脾主大腹,气血双亏,脾络失养,则腹中急痛,阳虚则得温痛减,并喜按喜揉。舌润、无苔等俱为脾之气血双亏之征。

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茯苓、桂枝、干草、白术、生姜、饴糖

29.素某,女,50岁。

主诉:头晕、乏力4年,昼日烦躁20天。

现病史:4年来患者血压一直偏底,伴头晕,周身乏力,心悸,心前区压迫感,曾服西药治疗无效。20天前,因劳累过度,又现烦躁,其特点为昼日烦躁特甚,坐卧不宁,入夜烦躁大减,反可入眠。有轻度恶心,口淡不渴,稍有畏寒。

检查:手足发凉,苔白滑,脉微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9.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少阴阳气暴衰证。

证候分析:患者罹低血压4年,从其以往表现看,原属心脾两虚证,脾气虚无充养,则周身乏力,清气不升,则见头晕。心脾气血双亏,心神失养,则见心悸,气虚推血无力,胸中大气不转,则心前区有压迫感等。然近因劳累,病情突转,“劳则气耗”,阳气者烦劳则张,

气虚过度,变为阳衰,使病传少阴,出现烦躁,察其特征,与《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正相合拍,乃肾阳衰阴盛之象。白昼自然界阳气旺盛,体内虚阳得自然界阳气相助,与阴寒之邪相争,则烦躁不宁,入夜则自然界阳气衰退,虚阳无助,无力与邪相争,则反而安静。阳虚失温,则四肢逆冷,恶寒。阴寒内盛,苔白滑,浊阴上逆,则恶心等,俱与条文相符。

治法:急救回阳。

方药: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

30.陈某,男,36岁。

主诉:左则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疼痛拘挛性2年。

现病史:患者缘于2年前,突发左则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拘挛性疼痛,经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停药复发,现每天发作2~5次,无发热,但口干咽燥,心烦易怒,二便尚可。

检查:局部无红肿,舌质红有裂纹、少苔,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0.中医诊断:偏头痛。

证型:阴津不足,经脉失养证

证候分析:是案患者左侧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拘挛性疼痛2年,罹病日久,并伴见口干咽燥,心烦易怒舌红少苔、有裂纹,脉弦细等,综观全证,乃属肝之阴血不足所致。肝藏血而主筋,阴血不足,筋失所养,拘急不通,发为头痛,此与《伤寒论》29条之脚挛急表现不同,其机理则一。阴津不足,无以滋养,则见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有裂纹。阴不潜阳,疏泄失常,扰动心神,则心烦易怒等,种种表现,俱合阴血不足之征。

治法:酸甘化阴,柔筋缓急。

方药: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