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7分)
1.A 2.D 3.C 4.D 5.A 6.A 7.B 8.B 9.B 10.C 11.D 12.A 13.A 14.D 15.B 16.A 17.C 18.C 19.A 20.A 21.D 22.C 23.D 24.C 25.C 26.A 27.C 28.A 29.A 30.A 31.B 32.C 33.B 34.C 35.D 36.A 37.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8.ACDE 39.ABCE 40.ABCDE 41.ABCD 42.ABCDE
三、填空题(每空1分,每小题2分,共6分)
43.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44.伤寒 湿温 45.皮毛 口鼻
四、改错题(改正下列每小题划线部分的错误。每小题2分,共4分)
46.采用芳香宣透之品以疏化肌表湿邪,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的治法是宣表化湿。
47.湿温病初起禁汗滋下。
五、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48.一是病因之义,即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2分)。二是表示一类疾病。(1分)
49.耗血动血:耗血是指热邪伤阴及伤血(1分);动血是指出血和血瘀(2分)。
50.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2分)为湿湿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之象(1分)。
六、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50.第一:从伤寒概念上:温病与广义伤寒是从属关系。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
含属性为风寒的狭义伤寒和属性为温热的温病在内。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温病包括了所有因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各种外感热病,与感受寒邪而发生的外感病有明显的不同,二者显然是并列关系(2分)。第二:从学术上讲:伤寒是温病的基础,温病是伤寒的发展(1分)。第三:证治上也有不同(1分)。
51.上焦有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病变两种(2分)。其中肺又有温邪犯肺,其本病理是卫气受
郁,肺气失宣及邪热壅肺,肺气闭郁两种(0.5分)。又有湿热阻肺,病机是肺失清肃(0.5分)。心包经包括热陷心包,病机为邪热内陷,机窍阻闭(0.5分);另者为湿蒙心包,病理为湿热酿痰浊蒙蔽心包(0.5分)。
七、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53.新感温病是感邪后立即发病的一类温病(1分)。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1分)。初起即现表证,而无里热证(1分)。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1分)。
伏邪温病是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1分)。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1分)。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1分)。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1分)。
54.温病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为正气抗邪,邪正相争,阳热偏盛的表现(1分)。
温病发热的主要类型有:发热恶寒,临床多见于温病初起。如风热或湿热之邪初犯卫气时(1分)。寒热往来,为热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0.5分)。壮热为邪入气分,邪正相争,里热蒸迫之征象(0.5分)。日晡潮热,为热结肠腑证,也可见于瘀热蓄积于下焦,或温病后期阴虚内热(1分)。身热不扬,为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1分)。发热夜甚为热入营分,劫灼营阴之征象(1分)。夜热早凉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1分)。低热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如胃阴大伤、肝肾阴虚等(1分)。
八、病案分析(10分)
55.病名:暑温(2分)
辨证:暑伤津气(2分)
病机:本证为暑热未去,气阴已伤之候。以暑热内燔,迫津外泄,津气耗伤为病机特点(2分)。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2分)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9克,石斛9克,麦冬6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9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西瓜翠衣15克(2分)。
上一篇:自学考试《温病学》习题及答案
下一篇:自学考试《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