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A型题:
1.C 2.A 3.E 4.D 5.C 6.D 7.D 8.C 9.E 10.C 11.D 12.B 13.C 14.B 15.C 16.C 17.B 18.B 19.D 20.B
二、B型题:
1.A 2.D 3.E 4.F 5.E
三、X型题:
1. ABCE 2. BC 3.AB 4. DE 5. BD 6. ACD 7. ABCD 8. ABCE 9. BCDE 10. ABC
四、名词解释:
1. 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 (2mg/dl)时,可出现巩膜、皮肤及粘膜的黄染,临床上称其为黄疸;若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参考值(17.1 μmol/L),但未超过34.2 μmol/L,肉眼未见组织黄染,临床上称其为隐性黄疸。巩膜、粘膜或皮肤中含有较多的弹性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因而,巩膜、粘膜或皮肤易被黄染。黄疸的程度与血浆胆红素浓度有关。
2. 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慢性、进行性的弥漫性改变。其特点是一种病因或数种病因反复、长期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后,肝内结缔组织再生,出现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同时肝内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形成遭到破坏,形成假小叶。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肝脏逐渐发生变形,质地变硬,临床上称这一生理病理改变为肝硬化。
3.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多见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程的阶段性较为明显。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是一种轻型肝炎,可发生任一型病毒性肝炎中,由于无黄疸不易被发现,因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引起急性 肝炎 的因素常见的有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药物及化学毒物)和乙醇等
4.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肝性脑病常由于严重肝脏疾病而引起的。以晚期肝硬化最为常见,也包括门-体静脉分流术后,亦可见于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晚期等。
5.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指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导致肝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坏死或肝功能严重损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群。
五、问答题:
1. 空腹血清TBA测定 ①空腹 血清TBA测定主要用于肝细胞损害的诊断,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其他指标。 ② 胆道梗阻(如胆石症、胆道肿瘤)等肝内、肝外胆管阻塞时胆汁酸排泄受阻,血清 TB A增高。 ③ 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酸经分流的门脉直接进人体循环,使血清中TBA增高。 ④ 进食后血清胆汁酸可一过性增高,此为生理现象。2.餐后2小时血清TBA测定。餐后2小时血清TBA测定对各种肝病诊断的敏感度优于空腹血清TBA测定。如餐后血清胆汁酸水平不升高,提示回肠部位有病变或功能紊乱。3.血清胆酸/鹅脱氧胆酸(CA/CDCA)比值 CA/CDCA比值可作为肝实质病变与胆汁淤积性病变的鉴别指标。肝细胞损害时,CA合成减少,CDCA改变不大,CA/CDCA比值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平行;阻塞性黄疸时,血清CA增高程度大于CDCA,因而CA/CDCA比值大于1.5。
2.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多种原因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加速,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因而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加,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偶可有轻度增加,尿胆红素阴性,尿胆素原增多等。
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被破坏,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发生障碍,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还可由于肝细胞肿胀,毛细胆管阻塞或毛细胆管与肝血窦直接相通,导致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使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尿中胆红素阳性。肠道重吸收的胆素原经受损的肝脏进入体循环,从而尿胆素原排出增多。
胆红素排泄障碍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受阻,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的压力增大而破裂,导致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液结合胆红素升高,从肾脏排出体外,尿胆红素阳性;由于胆管阻塞,肠道胆素原生成减少,尿胆素原水平降低。
3. 理想的肝脏实验室检查项目应具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选择性好的特点。但目前尚难找出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项目,临床上应尽可能选用相对灵敏和特异的实验室检测项目。选择肝脏实验室检查项目应遵循的原则包括①根据实验项目的性质和特点,②按临床实际的需要,③结合具体病情及所在医院的实验室条件。
实验项目的合理组合与筛选。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有相对特异性的实验项目,避免滥检查,选用诊断价值高、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联合项目检测。可遵循的原则有:一般选用3-5个项目;检查的结果能指示肝脏主要功能和损伤情况;方法简便,易于标化;病人痛苦小,经济负担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