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
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 √ )
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 )
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 ×)
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 )
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 )
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 √ )
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究,(× )
8、人在决策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策者会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
9、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称为激起的生理驱力。(√ )
10、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 √ )
四、名词解释
1、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关于态度对象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等。
2、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人们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
3、承诺升级: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这个方案之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仍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