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又称生物遗传的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上的传递规律,主要是DNA→DNA,DNA→RNA→蛋白质,在病毒还可由RNA→DNA(反转录)及RNA→RNA(RNA复制或RNA转录)。即:
2.是指双链DNA的复制方式,DNA复制时,两个子代DNA分别保留了一条亲代DNA链,各自与新合成的互补链形成双链分子。
3. 在DNA复制过程中,以3'→5'DNA链为模板能连续合成5'→3'互补新链;而以5'→3'DNA链为模板只能合成若干反向互补的5'→3'冈崎片段,这些片段再相连成随从链,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4.复制DNA分子的Y形区域。在此区域发生链的分离及新链的合成。
5.在一个复制叉中,以3'→5'链为模板的DNA链,按5'→3'合成是连续的,该链称为前导链。
6.在一个复制叉中,以5'→3'链为模板的DNA链,按5'→3'合成一段段的冈崎片段,再连接成长的DNA链,是不连续的,因该链合成较前导链滞后,故称随从链。
7.DNA复制合成随从链时首先合成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8.能够独立复制的基本单位,称复制子。
9.以RNA为模板在反转录酶催化下合成互补DNA(cDNA)的过程,称反转录。
10.是指DNA的碱基序列发生突然而永久性的改变,称为DNA突变。
11.是指基因中某些碱基的插入或缺失而造成遗传密码的改变及DNA的模板链失去功能称为移码突变或结构畸变。
12.是指基因中一个或几个碱基对被置换,这种置换又分两种形式:转换—是指一个嘌呤碱置换另一个嘌呤碱,一个嘧啶碱置换另一个嘧啶碱;颠换—是指嘌呤碱置换嘧啶碱或用嘧啶碱置换嘌呤碱。
13.在可见光的作用下,激活光复活酶,使受紫外照射损伤的嘧啶二聚体分解,从而使损伤部位得以修复,DNA的这种修复称为光复活。
14. 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掉,并以完整的那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切去的部分,然后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
15. 损伤的DNA是先行复制,再行修复。复制时,子代DNA链在损伤的对应部位出现缺口,通过分子重组从完整的母链上将相应的多核苷酸片段移至子链的缺口处,然后再合成一段多核苷酸链来填补母链的缺口,这个过程称为重组修复。
16.由于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所诱导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应急效应,称为应急反应。SOS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DNA损伤修复(SOS修复或称诱导修复)和诱变效应。SOS修复是一种倾向差错的修复过程,虽能修复DNA的损伤而避免死亡。但却带来高的变异率。
17.是指在体外按既定的目的和方案,将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DNA结合,构成DNA重组体,并引入受体细胞中,随细胞的增殖而扩增,同时也可进行基因表达,产生特定的基因产物或新性状的遗传物质的技术。
二、填空题
1.Crick、1958
2.同位素示踪、超速离心、紫外分光光度
3. 5'→3'聚合作用、5'→3'外切酶作用、3'→5'外切酶作用、大、5'→3'聚合酶、3'→5'外切酶、5'→3'外切酶
4.3'-5'外切酶、校对
5.3、DNA聚合酶Ⅲ、DNA聚合酶Ⅰ
6.5'→3'、5'→3'
7.5'、RNA
8.前导、连续、后随、不连续
9.RNA引物、DNA聚合酶Ⅲ、DNA聚合酶Ⅰ、DNA连接酶
10.单链结合蛋白、SSB
11.DNA聚合酶α、DNA聚合酶β、 DNA聚合酶γ、DNA聚合酶δ、DNA聚合酶ε、
DNA聚合酶α、DNA聚合酶δ
12.使DNA双螺旋打开、ATP、5'→3'、3'→5'
13.拓扑异构酶
14.双、游离的单、ATP、NAD+、复制 、修复、重组
15.RNA、引物、蛋白质、引物体
16.RNA 、三磷酸脱氧核苷酸(dNTP)、RNA互补的DNA链
17.点突变、移码突变(结构畸变)
18.转录 、反转录、碱基互补配对
19.质粒、环、基因载体
20.起始蛋白
21.叶绿体DNA、线粒体DNA、质粒DNA
22.拓扑异构酶Ⅱ、使超螺旋DNA变为松驰状
23.复制起点、多个复制位点
24.特异的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DNA聚合酶Ⅰ、DNA连接酶
25.DNA 复制 、DNA损伤的修复、反转录
26.半保留复制
27.DNA聚合酶 、引发酶、解链酶、单链结合蛋白、拓扑异构酶、DNA连接酶
28.碱基损伤、DNA链损伤、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
29.DNA聚合酶的高度选择性、DNA聚合酶的自我校对、错配修复
30.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