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文学类 >> 中国新闻事业史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章节复习题: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_第3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8月13日]  【

  5.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

  (1)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

  (一)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二)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 (三)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 第一,“促膝谈心”。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人。第二,“明显畅快”。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四)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第一,言论上的独立精神。第二,工作上的敬业精神。第三,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五)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第一,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第二,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第三,“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也是邹韬奋的一条经验。第四,主张“为公择人”。

  6.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1935年5 月1 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言离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作的通信于5 月10 日起在该发表。7月14 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 月结束,1936年8 月,他将这次旅途中的通信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以及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7.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

  《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局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该书的主要观点到诊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8.简要评述斯诺、史沫特莱等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及其贡献。

  斯诺 埃德加〃帕克斯〃斯诺(1905-1972)1928年被聘为《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街区报》的特约通讯员。1928 年作预期一年的环球旅行,当年9 月来到中国,原计划采访6个星期,结果却是在这个苦难沉重的国家里生活与工作了13年,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九一八事变后,斯诺立即却东北报道战事。一〃二八事变,他又冒着炮火往来于两军阵地之间,写出了许多出色的占地报道。后撰成《远东前线》一书,于1933年在美国出版。1936 年6 月,斯诺经宋庆龄介绍,从北平赴陕北采访,成为第一个进入陕甘宁解放区的外国记者。他在陕北3个多月,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贺龙、邓发等中共领导人和许多工农群众,并多次深入甘、宁前线采访,掌握了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10月中旬离开解放区。1937 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共上海地下党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本,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 史沬特莱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1890-1950)出生于美国密里州北部贫困的农村,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自学,19岁考入一所师范学院,并以优异的写作才能当上了沉重刊物的编辑。1928 年12 月,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历时10年有余,谱写了她 “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章”。史沫特莱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文学、长篇巨著,真实纪录了那些年代中国的历史剧变,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求生存、求解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实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页 1 2 3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