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2分)
1.败 血 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称为败血症。
2.单克隆抗体: 由一株B细胞杂交瘤增生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高度均一、高度特异性的抗体。
3. 渔药残留: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称为渔药残留。
4. 栓 塞: 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的过程。
5. 机 化:坏死组织、炎症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二、 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按顺序为:√√××√×√√√×
三、填空题(共30分,每空格1分)
1.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显性感染
2.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3.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
4.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
5.萎缩、变性、细胞死亡
6.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7.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异常免疫反应
8.球虫、粘孢子虫
四、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答: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正常活动、生长、繁殖所需的生理、生态要求,选择科学的养殖模式,将养殖动物通过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技术,使其在人为控制生态环境下健康快速生长。
2.答:
3.答:
a.饵料不足或营养不全(Ca和P含量过少或含量不均衡)
b.饲料储存不当,腐败变质
c.水体水质变差,有毒物质积累
d.水体pH过高,导致P以CaPO4沉淀,使水体可溶性P减少
e.水体中含有有机锡或有机磷等消毒剂
4.答:
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病原和寄生虫。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甲壳动物等
非生物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包括非正常的环境因素、营养不良、机械损伤和先天性生理缺陷等。
6. 答:
成虫寄生于鸥鸟的消化道内,虫卵随寄主的粪便排入水中,孵化出钩球蚴。钩球蚴在水中游泳,被镖水蚤(Diaptomus gracillis)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为原尾蚴,鱼吞食带有原尾蚴的水蚤后,原尾蚴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发育为裂头蚴。鱼被水鸟吞食后,裂头蚴在水鸟的肠道中发育为成虫。
五、问答题(共30分,每题10分)
1.答: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1)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
(2)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3)不滥用药物。
(4)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 石灰类、光合细菌等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SPF亲本;PVP-I 洗卵;使用清洁水;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饵料优等
(2)免疫接种。疫苗
(3) 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SPR;
(4) 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其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所产生的反应。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 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 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 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饲料
坚持“四定”投饵原则,做好定期预防
2.答:
药物方面的因素:(1)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2)药物的剂量(3)药物的剂型(4)药物的储藏与保管(5)药物的相互作用
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1)给药途径(2)给药时间(3)用药次数与反复用药
动物方面的因素:(1)种属差异 (2)生理差异 (3)个体差异(4)机体的机能和病理状况
环境方面的因素:(1)水温和湿度(2)有机物(3)酸碱度(4)其他:如溶解氧等。
3.答:
[病原体] 该病病原体有多种,由鲁克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苏伯利气单胞菌(A. sobria)、点状气单胞菌(A. punctata)、弧菌(Vibria sp.)等数种。
鲁克氏耶尔森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以下,气单胞菌和弧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鱼外观症状是口腔、上下颌、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者体表及肌肉充血或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解剖时可见腹腔内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腹水,肝、脾、肾肿大,肝、肾颜色变浅呈贫血状,脾呈紫黑色,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粘液、积水或气体。鳃贫血呈苍白色,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不同的鱼发病时症状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种鱼在不同的疾病时期,其症状也不完全相同,有时不出现外观症状鱼即死亡。
[流行情况] 该病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中新出现的流行病,由于其流行地区广,流行季节长,危害鱼的种类多,发病水域广泛,且易爆发流行,因此该病又称为淡水鱼类爆发性流行病。全国各地,大小水域均有发生。淡水养殖的鱼类从鱼种到成鱼都可患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水温9~36℃之间流行,尤以28℃左右最为严重。该病流行与鱼类放养密度过大,饵料营养不全或变质,水质恶化,防病措施不严有关。
[防治方法]
(1) 清除池塘中的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或者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
(2) 放养密度要适宜,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水溶液15~20 mg/kg浸洗鱼体10~30min。
(3) 发病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浓度为20~30 mg/kg ;或泼洒漂白粉,浓度为1~1.5 mg/kg;或漂粉精,浓度为0.4~0.5 mg/kg ;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浓度为0.5 mg/kg。
(4) 发病后除用上述外用药泼洒外同时口服抗菌药。,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5 g,或复方新诺明2~3 g,或氟哌酸等1g,制成药饵投喂,连喂5~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