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
答案 |
农业的宏观调控三个转变。 |
答: 第一是由只注重调控生产向注重调控生产、流通并重相结合;第二是由只注重数量向注重调控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第三是由只注重调控速度向注重调控速度、效益并重转变。 |
农业经济核算的内容主要有什么? |
答: (1)资产核算。资产核算就是对农业企业的资产的来源、数量、价值、构成、增减变化、资产效益等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和对比,是农业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基础。 (2)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对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消耗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了解成本构成、成本大小、增减变化,以便寻求降低成本的、增加利润的途径。 (3)成果核算。经营成果的核算,主要是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利润和利润的分配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目的是总结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
答: (1)区域性。(2)周期长。(3)综合性。 |
农业有哪些经营方式。 |
答: 农业的经营方式有:集体统一经营、承包经营、双层经营、股份制经营、租赁经营、个体经营、雇工经营等。 |
什么是拉力-推力学说? |
答: (1)这种学说是英国经济学家拉文斯坦等人提出来的。 (2)主要理论观点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其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内部的推力,另一个是来自城市的拉力。 (3)决定农村内部推力的因素有三个:农村偏低的收入水平、农产品交易的不利条件和农民较低的物质条件等。 (4)决定城市拉力的因素有三个: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等。 |
什么是农产品整体开发? |
答: 现代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追求农产品使用价值,转变成追求的整体效应。如美观、功能、附加值、售后服务等。产品整体的多层次的需求,要求生产者必须按照顾客的要求,多层次开发,这就是农产品的整体开发。 |
什么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
答: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国家管理农业的权限划分、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监督方法等整个体系的制度化。 (3)其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正确维护和调节生产关系。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体制的主要功能是:制定政策(主要是生产关系结构的确定和产业政策的确定)、监督检测、引导服务等。 (5)微观的管理体制主要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体制”等。 |
土地级差收入是什么? |
答: 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和肥力的存在,土地条件的好坏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是:产量的高低、距市场和城市的远近、交通的便利状况、历史文化自然风景状况等。条件优越的土地,就会形成一定的差额收入,即级差收入。认识级差收入的目的是,提醒土地的经营者,在选择经营地点的时候,必须考虑立地条件和空间位置。 |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学说。 |
答: 托达罗认为,城乡间预期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经济原因。所谓预期收入是预期收入水平与就业概率的乘积。城市的预期收入大于农村预期收入,劳动力将走向城市。 |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什么? |
答: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价值。如:资金存入银行可以得到利息,用于经营可以得到利润,这种由于资金的运用得到利息或利润,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或场所,其价值的增加量是不同的。 |
持续农业的三种平衡是什么。 |
(1)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特定的农业形态。 |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
(1)资源利用充分、合理。 主要指对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利用充分、合理。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
(1) 正面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分);有利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正当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
农业的经济学特征。 |
(1)农业的经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 |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性是什么。 |
(1)群体大,再生性强。目前农业人口有8亿,农业劳动力有3亿多,每年仍在增加800万。 (2)流动性强,不稳定。半农或半非农者越来越多。 (3)两重性。 既是劳动者、又是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