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犯罪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
A.门德尔松
B.李斯特
C.龙勃罗梭
D.菲利
17.将犯罪学的研究重点由犯罪行为的法律内容转移至犯罪人的学者是
A.菲利
B.享悌
C.费尔巴哈
D.龙勃罗梭
18.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损失的主要衡量标准是
A.直接物质损失
B.间接物质损失
C.身体损害
D.精神损害
19.被害人被害后,在诉讼过程中所受的损害以及受到的其他社会组织、他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被称为
A.共同被害
B.再次被害
C.重复被害
D.多次被害
20.据调查,儿童时期受虐待的女性在成人后被逮捕的可能性更大;在被虐待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人后有虐待自己孩子的倾向。这种被害人与犯罪人角色转换形式是
A.双重角色型
B.认同型
C.暴力循环型
D.报复型
21.早期古典犯罪学理论与近代新古典犯罪学理论相比较,其更加强调的犯罪原因为
A.体质因素
B.遗传因素
C.理性人的自由意志
D.相对的自由意志
22.现代古典犯罪学派的核心理论是
A.威慑理论
B.隔离主义
C.特殊威吓主义
D.刑罚个别化理论
23.以下不属于受迪尔凯姆失范理论影响而产生的理论是
A.犯罪生态学理论
B.紧张理论
C.控制理论
D.挫折——攻击理论
24.青少年犯罪人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在一种可能使他们学习犯罪并将其作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环境长大成人,因而犯罪是一种通过模仿他人的习得的行为。最能与以上论断契合的理论是
A.遏制理论
B.社会控制理论
C.模仿理论
D.差别交往理论
25.刑事惩罚对策是以国家刑罚权为中心展开的,其核心是
A.设定合理的刑罚目的,发挥刑罚的功能
B.消除和削弱形成人的消极个性的引起犯罪的原因、条件和因素
C.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正,从而预防犯罪
D.制止、预防犯罪,防卫社会
26.美国刑事政策以预防犯罪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定罪上采取
A.结果本位主义
B.行为本位主义
C.危险本位主义
D.举动本位主义
27.保安处分的适用基础是
A.人身危险性
B.犯罪可能性
C.结果严重性
D.改造可能性
28.我党政法工作的一贯方针是
A.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B.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C.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D.宽严相济
29.在我国监狱制度中出现了矫正的最初萌芽的朝代是
A.西周
B.汉朝
C.南北朝
D.明朝
30.19世纪晚期后,占主导地位的刑罚目的观是
A.威慑犯罪
B.打击犯罪
C.教育犯人
D.矫正犯人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无被害人犯罪
32.犯罪的暗数
33.保安处分
34.罪犯矫正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5.简述贯彻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6.简述犯罪现象的历史性。
37.简述犯罪矫正人道化的主旨及主要体现。
38.简述日本犯罪预防的成功经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
39.(本题10分)结合实际试论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
40.(本题13分)试论当代古典犯罪学理论及其对策主张。
五、材料分析题(15分)
41. 2011年5月,刚刚离婚的广州某高校教师王某在某网站上结识了杨某。杨某自称是一名现役军官,北京人,正想寻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女子成家。两人一拍即合,随后通过QQ进行裸聊。在裸聊过程中,杨某截取了毫无防备的王某的裸体照片数张。得手后,他原形毕露,将王某的裸照发到她手机上,声称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就要将照片发给王某的亲戚、同事和学生。王某得知后非常恐惧,为防止照片外泄,她先后数次转账给杨某人民币5万余元。见王某软弱可欺,杨某更加变本加厉地要求与她发生性关系。无奈之下,王某只好乘飞机来到杨某所在地西安,在杨某威逼下与他发生多次性关系。事后,杨某非但没有按约定删除王某的裸照,反而继续向她勒索钱财。王某这才醒悟过来,于是报警。
根据上述案情,试用个人被害因素理论分析被害人王某的被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