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建国后,我国第三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于( )
A.50年代初 B.60年代初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18.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 D.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
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 )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 B.生活提供出路
C.生产提供条件 D.安全提供保障
2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
A.力量等同关系 B.力量平行关系
C.力量对比关系 D.力量对等关系
21.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往往是通过诸多( )
A.直接原因 B.间接原因
C.相关因素 D.中介环节
22.失业使失业者不能承担正常的( )
A.法律义务 B.社会责任
C.社会道义 D.社会角色
23.犯罪的个体原因外化的结果就是( )
A.犯罪行为 B.犯罪动机
C.犯罪结果 D.犯罪条件
24.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体被称为( )
A.犯罪条件 B.犯罪空间
C.犯罪工具 D.犯罪时间
25.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 )
A.犯罪原因 B.犯罪根据
C.犯罪条件 D.犯罪的相关因素
26.被害人由于自己的弱点落入犯罪人手中以致在受到侵害时不反抗,使犯罪易顺利实施,这是犯罪的( )
A.易感性 B.诱发性
C.受容性 D.无意识性
27.综合性犯罪预测、多项犯罪预测和单项犯罪预测分类所根据的标准是( )
A.犯罪预测的内容 B.犯罪预测的性质
C.犯罪预测的条件 D.犯罪预测的方式
28.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
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B.各级政府
C.各级党委 D.政法部门
29.以下措施不属于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
A.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 B.倡导主文化、遏制反文化
C.贵重物品标刻 D.建立人力防控系统
30.之所以说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促进了欧洲18世纪的刑法改革是因为这一理论主要着眼于( )
A.刑罚报应 B.社会防卫
C.保安处分 D.预防犯罪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A 2.A 3.C 4.C 5.A
6.B 7.C 8.B 9.B. 10.D
11.C 12.B 13.C 14.C 15.B
16.B 17.C 18.D 19.A 20.C
21.D 22.D 23.A 24.C 25.C
26.C 27.A 28.D 29.B 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