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法学类 >> 发展社会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模拟试题及答案3_第4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8年3月10日]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2-45,46答:

  一、在实际研究中,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二、两者的不同点有:

  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

  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5、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分析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

  42.简述文化的反功能。4-87

  答:

  文化的反功能是一种文化功能的特殊情况。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着阻碍乃至破坏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文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1)文化滞后现象发生时,精神文化会对物质文化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发生在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亚文化群体中。

  43.简述中国社区发展的原则。10-241,242 答:

  联合国1955年发布的《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曾列举了社区发展的十项基本原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原则。

  (1)民主原则,即社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

  (2)需要原则,即应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特别应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人手。

  (3)自力原则,即要求社区居民挖掘自身潜力、自力更生。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原则。

  44.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11-250 答: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十分丰富,其基本点可以概括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45.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13-319,320 答:

  (1)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3)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枸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做法。1-21,28(教材中无法找到标准答案)

  答:

  一、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二、社会学中国化与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这个目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应当:

  1、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47.试述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转型期特征及未来走向。9-219,220,221

  答:

  一、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2、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

  3、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走向是:

  1、在经济制度上

  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一共同点,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努力培育多元的市场主体,完善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创建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作用,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政治制度上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在文化制度上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开拓和创建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制度。

首页 1 2 3 4 尾页
责编:zj1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