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德育原理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5月18日]  【

  四、简答题

  1.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关系

  答 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道德理想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三者,层次不同,功能不同。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与规则得以体现,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关系?答: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是学校运用集体舆论和奖惩制度等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起码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一定的道德规则隐含着一定的道德原则,一定的道德原则隐含着一定的道德理想。而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现,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道德理想指导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的运用,道德原则也指导道德规则的运用。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还在既有的道德规则调节不到领域直接发挥作用,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答:对象、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运作机制及理论基础上,多有不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并不是道德教育,不能取代道德学校教育。但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在观念、方法、内容上,对学校德育具有补偿功能;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辅助下,学生克服意义障碍,建立起良好心境,或使心理疾病得到矫治,学校德育因此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本身虽不是德育,却是学校德育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4.惩罚与批评的关系?

  答: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否定性评价时,可能同时予以惩罚。但批评与惩罚毕竟不是一回事。如果说批评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基本手段,那么惩罚有时可能成为批评的辅助手段。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偶尔还会对学生实施惩罚。批评与惩罚相配合,可以起在抑制失范行为的作用。可见,批评对行为或态度的否定性评价,惩罚是伴随这种评价的外部刺激,是批评的一种辅助手段。关于惩罚主要有3种学说,即报应论、惩戒论和改造论,它们分别适用定义惩罚的概念,为惩罚辩护,阐明实施惩罚的原则。

  5何谓“道德可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

  答:在“教”的成功性意义上讨论道德是否可教,也依然经常受到“教”一词意义含糊的影响。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发现,人们对于成功之“教”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诉诸学习者行为的行动性解释,另一种是不诉诸学习者行为的非行动性解释。人们对于成功地教某种事实性知识(如“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般不作行动性解释,只作非行动性解释;而对于成功地教某种道德规范(如“欠债要还”),既可作行动性解释,也可作非行动性解释。持上两种不同说法的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见分歧。双方都认为,通过教可以使学生知道欠债要还是一种道德要求,也可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不过学生在行为上可能违背自己已经掌握的道德规范。对于这个事实,双方的见解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方认为,学生已经学会欠债要还的道理,只是没有照办而已,不能因此认为道德教学未成功;另一方则认为,学生不按学过的道德规范行事,就足以证明他没有学会欠债要还的道理,因此道德教学是失败的。这种分歧,与其说是意见上分歧,不如说是对成功之“教”的解释上的分歧。既然两种解释实质上一致,而且均符合实际情况,那么,一以贯之地坚持其中任何一种解释方式,都不会造成思想和行动上的混乱。唯一严重的问题是,中途转换解释方式,从“教”的一种用法改为另一种用法,混淆成功之“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 ,就可能危及教育理论和实践

  6.说服与压服的区别?

  答:说服强调以说理的方式使人心服,压服则用权威、权力、暴力、专制、威胁、恐吓、惩罚等强制性手段迫使人屈服,说服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压服并非一无是处。用强制手段压服,在对象的力量不足以反抗的情况下,一时可以奏效。但学生毕竟是迫于压力而屈从的,内心并未理解更未接受压服者的要求,当压力消减时,这种要求就不会有约束力。说服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效果却比较牢靠。因为理由充分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7.学校惩罚的标准及其应该坚持伦理原则?

  标准:它必须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必须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有意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必须由权威执行。

  原则: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处罚;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惩罚必须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

  8.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习俗水平: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

  9.表扬与奖励有什么关系?

  答:表扬是教师对学生品行的一种肯定性评价,而奖赏通常是伴随这种评价的外部刺激,包括物质奖赏和精神奖赏。如果说表扬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基本手段,那么奖赏就是表扬的辅助手段。 奖赏时常与表扬相伴随,两者配合可以强化受嘉奖的行为或态度。但是表扬和奖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扬是对行为或态度的肯定性评价,奖赏是伴随这种评价的外部强化物,因此奖赏是表扬的一种辅助手段。表扬只要实事求是就可以多用,奖赏却不能滥用。研究表明,使用大量外部奖赏作为教育手段,反而会减少活动的吸引力;如能给学生提供刚能激发其进行学习的奖赏,便会增加其对学习的内在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奖赏运用的“由小致多效应” ,同样经常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对学生的奖赏,以恰好能够引起合符要求的态度或行为为度。

  10.简述“教育”的道德标准。

  答:教育的道德标准包括:1、教育必须包括善意的意图或道德目的。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这三个标准分别属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根据这些标准可以把德育、课程和教学分别归入教育目的范畴、教育内容范畴、教育方式范畴。就是说,德育代表的是教育的道德目标。

  五、评论分析题(20分,每题10分,共2题)

  1.评论下列言论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使学生改变态度,按要求行事,有三种办法:以力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力服人,系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以理服人,才是上策;以德服人,则是上上策。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靠强力迫使学生屈从,这种服从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心服。怎么才能使学生心服?以理服人。靠讲道理说服人,自然强于压服。然而言辞的力量并非万能,漂亮话并不总能服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道德言论固然重要,但仁德的行为所赢得的声誉(“仁声”)则会不胫而走,深入人心。不依靠言辞,也不仰仗武力,而凭借自身的道德表率感化学生,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其教育效果牢固而持久。

  2.2004年6月,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十条禁忌语》,十条禁忌语具体内容如下:⑴就是你拉我们班的后腿;⑵你再这样,就把你家长叫来;

  ⑶我教这么多年书,还没见过你这样笨的;⑷你把这道题再给我写……遍;

  ⑸别人怎么都懂了,就你听不懂;⑹你不愿意上课就滚出去;

  ⑺你怎么这么没有教养;⑻你真让人失望,谁教你谁倒霉;

  ⑼我看你一辈子就这样了;⑽你给我站起来。

  试从德育角度分析这十条禁忌语。这道题:

  (1)首先从语言角度来分析:A. 这十条禁忌语的特点B. 语言作为教师对学生教育活动的最常用的手段,其核心是道德语言。德育渗透在各个环节之中。

  (2)其次从榜样角度来分析:教师自身的言行可以成为学生榜样,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

  希望您能从这两个角度来思考仔细分析这道分析题。

  1、上面的十条禁忌语没有考虑到方式方法,也没有从道德教育的层面出发,而是直截了当的语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带来的后果。

  2、教师教育学生适当的用语核心是道德语言可以借助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术语来教育学生,但如果不是恰当的或直截了当的说法就不能向学生明确提出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不能有力地鼓舞、指导和帮助学生受教育者在道德上不断完善,最终不能实现教育的道德目的。教师只有借助道德语言,才能理解和把握教育实践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属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上面的十条禁忌语正是没有考虑到方式方法,并不能让学生受到教育,相反可能会带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因为教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老师的言行无论是好是坏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无需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似的行为。这些对于学生都存在消极的因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背离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首页 1 2 3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