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简答题
1. (1)在初入学儿童的知觉中,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的特点。
(2)在初入学儿童的知觉中,也常常表现出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2. (1)以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基础,特别是独白言语的能力在写作能力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2)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3)写作更和内部言语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3. (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本质抽象水平
4. (1)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逐步掌握书面言语和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儿童有意识地参加集体生活。
5.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6.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3)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7. (1)有意性、目的性的发展
(2)分析与综合统一水平的发展
8.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正式开始在听到的言语和说出的言语,亦即在言语听觉分析器和言语动觉分析器所形成的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和看到的言语,亦即言语视觉分析器建立新的联系,这个过程也就是儿童的识字过程。
9. 一类是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另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
10. 因为小学低年级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展,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于学习材料不易理解,还不善于对记忆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或逻辑加工。
11. (1)及时复习,及时强化。
(2)要让学生“试图回忆”。
(3)分散时间学习比集中时间学习效果更好。
(4)尽可能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
12. (1)识字(2)阅读(3)写作
13. 第一阶段──儿童比较固定化的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5-7岁)。
第二阶段──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岁)。
第三阶段──儿童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9-11岁)。
14. (1)出声思维阶段(2)过渡阶段(3)无声思维阶段
15. (1)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儿童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
五、 论述题
1.(1)识字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正式开始在听到的言语和说出的言语,亦即在言语听觉分析器和言语动觉分析器所形成的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和看到的言语,亦即言语视觉分析器建立新的联系,这个过程也就是儿童的识字过程。
(2)阅读
阅读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大声的或无声的)过渡。
(3)写作
写作是从说出的词(大声的或无声的)向看到的词过渡。
2.(1)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教材。
(2)对高年级学生要教会他们良好的记忆方法。
(3)考虑延缓重现的作用。
(4)适当训练机械识记能力 3.(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保持和发展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进行。
(2)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儿童注意的培养:
①激发儿童学习的责任感
②养成经常集中注意的习惯
③及时明确认识具体的学习目的任务
④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力求丰富多彩
⑤发展儿童的学习兴趣
⑥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
4.(1)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2)主要掌握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参加学校集体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5.(1)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过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培养①具体、从感性的实践引向抽象概括
②思维过程中的各种基本能力
③理解学习材料
④儿童正确地掌握概念
⑤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儿童运用概念来恰当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的能力。
6.(1)照概念本身的逻辑顺序去掌握,必须循序渐进,因为知识本身是有顺序的。
(2)助儿童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和系统化工作,也就是对许多有关的概念进行抽象概括。
(3)概念的深刻性、丰富性和系统性,这三者的发展是互相制约、彼此联系的。
7.原因
(1)由于模仿。
(2)由于无意。
(3)道德行为还不稳定。
(4)只会说,不会做。
教育措施
(1)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
(2)不断训练、反复实践。
(3)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炼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
8.特点
(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情感更富有稳定性
培养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优良学风
(2)在情感教育上注意直观性
(3)使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
(4)使各种学习和活动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5)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情感的能力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进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2)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在教育影响下,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3)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
(4)在整个小学时期内,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到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
(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是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的,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10(1)有意性、目的性的发展
①表现在知觉的选择性上
②表现在知觉的持续性上
(2)分析与综合统一水平的发展
①在初入学儿童的知觉中,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的特点。
②在初入学儿童的知觉中,也常常表现出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11.发展的四个阶段: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认识“因果联系”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培养
(1)首要条件是向小学生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的方法。
(2)观察时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
(3)观察时要尽可能运用言语。
(4)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
12.(1)激发儿童学习的责任感
(2)养成经常集中注意的习惯
(3)及时明确认识具体的学习目的任务
(4)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力求丰富多彩
(5)发展儿童的学习兴趣
(6)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