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国应如何对国际储备进行总量管理?
答:首先确定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国际储备代表一定的实际资源,持有国际储备意味着这部分资源被闲置,同时也丧失了以其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机会。因此,国际储备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拥有一个最适度的国际储备量。由于在操作中很难确定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具体数值,国际储备区间观点将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看成一个区间值,只要国际储备量处在该区间之内,一国的国际储备就实现了适度规模。
5.简述一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答:首先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则,进行“三性”管理。第一,安全性。指外汇储备存放风险低,不易受损。第二,流动性。指需要动用外汇储备时能够迅速实现无损变现。第三,营利性。指储备资产的增值、获利。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可划分为两个层次:其一,国际储备资产四个组成部分的比例确定;其二,各部分储备资产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确定。因黄金不生息、需支付保管费及价格波动频繁等原因,各国正逐步减少黄金储备的持有;而在IMF的储备头寸和SDR两部分又取决于成员国的份额,成员国对此并不能主动增减;并且以上三部分储备资产的内部构成单一,加之数量又少,所以上述两个层次的结构管理可归结为外汇储备结构管理这一问题,它包括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和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管理两个方面。
1)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1)储备货币应与贸易支付和金融支付所需货币保持一致。(2)储备货币应与干预市场所需要的货币保持一致。(3)应选择多种储备货币,“不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只篮子里”。
2)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管理: 在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上必须遵循“三性”原则,鉴于外汇储备的特殊性质与作用,在管理上,应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即先保值后增值。
6.结合亚洲金融危机,谈谈我国应如何加强国际储备的管理。
答:我国国际储备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外汇政策,外汇收支主要是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国家外汇结存很少,平均每年在5亿美元左右。1981年我国开始建立和逐步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实行了储备集中管理和相应的经营制度,开始建立经常储备和战略储备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以保证国家外汇储备的安全、流动、增值,同时确保了国家运用外汇储备引导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能力。对外汇储备的具体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多样化。我国采取以美元为主,其他国际性货币相结合的多元化货币结构,以保持外汇储备的价值相对稳定。
2)外汇储备资产的投向结构合理化。外汇资产的投向既能应付对外支付,又能获得较大收益。
3)加强对外汇资产的风险管理。我国建立了一套制度,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包括:控制交易风险,控制清算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控制市场风险,建立外汇储备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审计监督制和外汇经营的操作程序,加强风险的监督和控制。
但是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了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危机中,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和资产价值跌落了30%-40%,东亚地区的银行和企业陷入空前的财务困境。
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整个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来讲,我国的SDR和在IMF的储备头寸一直由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处管理,黄金管理由人民银行黄金管理司负责,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国际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因此,中国目前还不存在统一的国际储备管理机构,使各类的管理缺乏协调性。尽管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一家承担,但这种国际储备的多元化管理体系割裂了各种储备资产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各类资产管理之间缺乏协调,国际储备结构管理难以从整体上达到最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市场和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应强化中央银行对国际储备的管理职能,储备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完善储备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提高国际储备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国际储备经营管理水平。具体的改革措施有:
1)强化了中央银行对国际储备的管理职能。
2)进一步明确划分了国家外汇库存和管理权和经营权。
3)具体划分了国家外汇结存中实际外汇储备和经常性外汇收支之间的界限。
4)逐步提高中央银行营运外汇结存的盈利性。
5)逐步扩大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范围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