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投射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躯体为交叉投射,而头面部为同侧性投射
B 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大小相同
C 躯体和面部内部均为倒置安排
D 肌肉牵张感觉在前,慢快感觉居中,关节等感觉在后
E 下肢在顶部,头面部居中,上肢在底部
02 下列关于视皮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右眼颞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左枕叶皮层
B 左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右枕叶皮层
C 视网膜的上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下缘
D 视网膜的下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上缘
E 视网膜的中央黄斑区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前部
03 截去猴的一个手指后,该被截手指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将
A 无任何变化,但从此被废用 B 发生一定程度的萎缩,功能丧失
C 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取代 D 被邻近手指代表区蔓延过来而占据
E 转变为非特异感觉代表区
04 如果切除猴的大脑皮层的某个手指代表区,结果是
A 代表区不能再造,因而该手指将永久失去其感觉功能
B 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填补其空缺,并部分恢复其功能
C 原代表区由邻近手指代表区的神经元蔓延过来而占为已有
D 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原代表区的周围皮层
E 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感觉区以外的皮层联络区
05 各种躯体感觉的感知取决于
A 感受器的分布密度 B 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
C 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 D 参与传入神经元数目
E 大脑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
06 引起躯体各种感觉的强度决定于
A 感受器阈值的大小 B 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
C 特定的神经传入通路 D 传入通路中神经元换元的次数
E 大脑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
07 下列有关触压觉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感受器在皮肤上均匀分布,但敏感不同 B 精细触压觉经脊髓丘脑束传导
C 粗略触压觉经后索传导 D 两类触压觉的传入纤维均为Aβ类纤维
E 触压觉有助于躯体空间位置感觉的形成
08 皮肤触压感受器分布最密的部位是
A 头面部 B躯干 C 四肢 D 手掌 E 手指尖
09 脊髓损伤时,下列哪一种感觉最不容易被完全阻断
A 触压觉 B 本体感觉 C 温度觉 D 痛觉 E 内脏感觉
10 病变较局限的脊髓空洞症患者常出现节段性
A 痛觉,温度觉和触压觉均消失或减退
B 痛觉,温度觉缺失或减退,触压觉仍保留
C 痛觉缺失或减退,温度觉触压觉保留
D 温度觉和触压觉缺失或减退,痛觉不变
E 触压觉缺失或减退,痛觉和温度觉仍保留
11 在痛觉传入通路中,调控痛觉信号的“闸门”位于
A 脊髓后索 B 脊髓后角 C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
D 脑干网状结构 E 丘脑髓板内核群
12 内脏感觉主要是
A 触压觉 B 本体感觉 C 冷觉 D 热觉 E 痛觉
13 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是
A 尖锐的刺痛 B 潜伏期和持续时间长 C 定位不明显
D 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反应 E 对牵拉刺激不敏感
14 牵涉痛是指
A 患病内脏本身痛而引起相邻的内脏疼痛
B 患病内脏本身痛而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
C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痉挛和疼痛
D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远隔的体腔表位疼痛
E 患病体表部位本身疼痛而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
15 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为患病内脏周围区的痛觉敏感 B 体腔壁痛是牵涉痛的一种
C 牵涉痛的放射部位具有不确定性 D所有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
E 躯体深部痛也是牵涉痛的表现
16 以汇聚学说和易化学说解释牵涉痛的主要依据是
A 病区和放射部位源于相同的胚胎阶段和皮节
B 体表局部麻醉不能取消剧烈的牵涉痛
C 体表局部麻醉可取消轻微的牵涉痛
D 脊髓后角存在调控痛觉传入的“闸门”
E 感觉传入通路中存在辐射式和聚合式联系
17 下列有关皮层诱发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由特异性感觉传导受刺激引起 B 由非特异性感觉传导受刺激引起
C 主反应仅出现于皮层的某一局限部位 D 主反应为一先负后正的电位变化
E 后发放为系列不规则电活动
18 记录皮层诱发电位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
A 诱发电位的波形特征 B 诱发电位的潜伏期
C 诱发电位与自发脑的关系 D 各种感觉投射的皮层定位
E 皮层与丘脑之间的反馈关系
19 人脑电图中α波最明显的部位是
A 额叶 B颞叶 C顶叶 D 枕叶 E 前脑顶部
20 成年人脑电图中α波存在于
A 安静闭目时出现阻断现象 B 糖皮质激素血浓度升高频率减慢
C 高血糖时频率减慢 D 发热时频率减慢 E 动脉血PO2高时频率减慢
21 下列关于成年人脑电图安静时的主要波形变化,正确的描述是
A 婴儿枕叶常见高波频 B 幼儿一般为δ波
C 儿童期常见α波 D儿童期脑电图逐渐加快
E 自青春期开始出现β波
22 脑电图形成主要是由于皮层表面
A 单个神经元顶树突同时产生多个突触后电位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