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农业推广学习题》章节试题: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三、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1、简述行为的概念、构成行为的基本要素及行为特点
概念: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基本要素:
①行为的主体是人;
②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
③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
④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特点: ①目的性; ②可调节性; ③差异性; ④可塑性。
2、举例说明人的行为产生的基本模式
人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
促使动机产生的原因是由内在
的需要和外来的刺激而引起的。
(当一个人产生的某种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
,就会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中,若
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就会引起寻求满足
需要的动机,产生指向某种目标的行为。实现目标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激起新的动机,产生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行为产生的过程)
3、动机产生满足的条件?
(1)内在的需要(当人的行为还处在萌芽状态时,就称为意向。意向因为行为较小,还不足被人们意识到。随着需要强度的不断增加,人们才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就转化为愿望.经过发展,愿望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就可能成为动机)
(2) 外来的刺激
4、简述农民行为改变的层次、行为改变的难易度及行为改变过程
行为改变的层次:①知识层面 ②态度层面 ③技能层面④期望层面(KASA模式)
行为改变的难易度: 知识→态度→个人→群体
行为改变过程:
1)具体学习的改变(最基本的改变,指知识、态度、技能、期望四方面的改变)
2)行动的改变(最常见的是“采用”行动)
3)发展性的改变(指个人能力性格的改变)
5、简述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动力,减少阻力?
(1)因素:农民需要是农业推广的原动力,市场需求是农业推广的拉动力,政策导向是农业推广的推动力
(2)增加动力:
1根据农民的迫切需要,选择推广项目,激发和利用农民的采用动机;
2加强创新的宣传刺激,增加农民的认识,通过创新的目标来吸引他们的采用行为。
3通过低息贷款、经费补助、降低税收等政策,推动农民采用创新;
4筛选和推广市场需求强烈,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的项目,促使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采用创新。
(3)减少阻力。
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环境两个方面来减少阻力。
6、*影响农民个人行为的因素
内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职业素质
外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7、*简述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1)以农民为中心的策略
即以提高农民本身素质为主的策略,通过推广工作直接改变农民的知识、态度,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减少或完全克服行为改变的阻力。
2)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
即变革社会环境或农民工作环境的策略。在许多场合下,农民之所以没有能采取新技术,不是由于自身素质差,而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具备,一旦为农民创造了新的工作环境,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环境方面的障碍就会减少或排除。
3)人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8、论述需要层次理论和期望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以阶梯形式形成不同的层次,满足了一个层次的需要后,就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理论的在农业推广上的应用:
1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期望激励理论的在农业推广上的应用
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9、影响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有哪些?如何使用?
1)行政命令方式(强迫和强制使用权力)。
2)农民自发式
3)建议和咨询方式
4)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改变农民态度,改变农民行为的方法
5)提供物资、资金、技术和服务来引导农民行为定向变化
6)通过社会手段来改变农民行为
10、农业推广的最高目的是对农民行为的改变;
农民行为自大改变的前提、基本点是:领导目标与农民目标一致。
11、简述农民群体行为的特征是什么?
1)服从
遵守群体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是群体成员的义务。当群体决定采取某种行为时,少数成员不论心理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服从,采取群体所要求的行为。
2)从众
群体对某些行为(如采用某项创新)没有强制性要求,而又有多数成员在采用时,其他成员常常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即“大家干我就干”。从众行为是农民采用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