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小学教育心理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11章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5月14日]  【

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11章

  第十一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一、选择题

  1、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它包含两层意思,其消极方面指防止和治疗心理疾病;积极方面则指要引导和保持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从而能在正常的活动和发展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心理的功能,保持和增进积极的情绪,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

  2、心理卫生三级水平:

  (1)一级水平:包括人从出生开始的各成长阶段所遇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处理,使其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和工作。

  (2)二级水平:主要针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防止病情的发展恶化。

  (3)三级水平:指对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防止复发,减少因精神疾病引起的精神残废现象,防止精神衰退。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连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这反应了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在因素:家庭(父母之爱、家庭的不完满、家庭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思想、教师、学校类型)、社会环境(社会形态、文化)。

  A、家庭:奠定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基础的是家庭;儿童从出生至五、六岁时,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经验,是他思想、情感及行为习惯的基础;儿童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基本原因是爱的缺乏;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教养方式是民主型。

  B、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的的教师。

  (2)内在因素:学生的心理发展、应激、内在的冲突、挫折和自我防卫机制。

  5、美国学者罗森发现,存在两个明显的需要心理治疗的高峰期,它们是10岁和15岁左右,男孩比女孩更为显著。

  6、应激: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7、应激状态常见心理反应:焦虑、其他的消极情绪、认识功能障碍、自我估价降低、失助感(这是一种被动消极、无能为力、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听之任之,被动挨打的情绪体验)。

  8、应激反应分为:警戒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

  9、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或数个目标与动机,而不同的目标和动机又不能同时达到或满足,尤其当它们互相排斥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现象,又称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或简称冲突。

  10、动机冲突类型: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1)双趋式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种强烈的目标或动机,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取其一。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式冲突:指个体处在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之中,必须接受一个,才避开另一个,需要做出抉择而不知取舍。如,既不想努力学习,考试时又想不想不及格;“前有悬崖,后有追兵”;“前有狼,后有虎”;“进退维谷”。

  (3)趋避式冲突:对于同一个目标同时存在趋近与躲避的两种动机,即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

  11、冲突的解决:封闭、逃避、重建、选择、轮流、妥协。不成熟的方式是封闭和逃避。

  12、挫折: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13、挫折耐受性: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打击时能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是抗挫折能力的指标。

  14、挫折的分类:成就挫折、亲和挫折、独立受挫(当孩子希望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时,父母横加阻拦)、支配挫折、顺从挫折、攻击挫折、自责挫折、抚爱挫折、求助挫折、性挫折。

  15、遭受挫折后的心理反应:

  (1)攻击:挫折后最直接和原始的反应便是愤怒和攻击。

  (2)冷漠: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一种冷淡和退让,表现为对挫折环境的无动于衷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3)幻想:是儿童遭受挫折后把自己置于一种想象的境界,以虚构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和解决问题。幻想的典型形式是白日梦。

  (4)退化:退化或称倒退,指儿童在受到挫折时,以幼稚的、与年龄不相称的童年早期习惯的行为来应付的现象。

  (5)固执:当儿童遭受挫折,感到无能为力而紧张时,常盲目地重复某些无效的动作。

首页 1 2 3 4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