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
(一) 经脉循行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二) 与脏腑器官联系:肝、胆、肺、胃;阴器、横膈、喉咙颃颡、目系、口唇
(三) 主治概要
肝胆,肺,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少腹, 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 本经腧穴 14个 起穴:大敦;止穴:期门
歌决:L R 十四是肝经,起于大敦期门终,肝胆肺胃前阴病,少腹诸疾治亦灵。
1、大敦 (Dàdūn,LR1)(肝经井穴)
[定位] 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取法] “大敦大趾外甲角”
[功能]疏肝理气,镇痉宁神
[主治]
①疝气疼痛,少腹痛《玉龙歌》:“七般疝气取大敦”
②泌尿系病证: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
③妇科病及前阴病证:月经不调、崩漏、阴痛、阴挺等
④神志病:癫痫,善寐。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古代记载大敦治疝气多用灸法。用灸法,多灸大趾丛毛之际。
2、行间 (Xíngjiān,LR2)(肝经荥穴)
[定位]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取法]“行间纹端趾缝寻”
[功能] 清肝热,泻肝火
①行间穴,肝经荥穴,五行属火,为肝经子穴, “荥主身热”,实则泻子” → 偏于治疗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肝经有实有热之证:如肝经风热引起 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等头目病证;以及肝经有热所致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
②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统病证;
③胸胁胀痛;阴中痛,疝气;以及足跗肿痛等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操作] 直刺0.5~0.8寸。
3、太冲 (Tàichōng,LR3)(肝经输穴、原穴)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取法] “太冲关节后凹陷”
[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
① “肝”病:虚实皆可。
a.肝阳上亢引起的各种病症:头疼眩晕,目赤肿痛,高血压;眩晕:太冲(标)、太溪(本)
b.舒肝解郁:郁证,肝郁气滞、胸胁乳房小腹胀痛,善太息等;郁证:太冲、内关 (解郁丸)
c.肝风内动: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等。癫痫:太冲、合谷 “开四关”
②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尤肝郁气滞所致妇科经带病证;
④前阴病: 疝气,遗尿,癃闭
③脾胃病:肝气犯胃之恶心呕吐、疼痛、呃逆;肝旺克脾之腹痛泻。
⑤局部病:下肢痿痹,足背肿胀疼痛等。
[操作] 直刺0.5~0.8寸。治癫痫、癔病等神志病变,多从本穴向涌泉透刺,一针两穴,刺激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