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理论知识 >> 中医内科 >> 文章内容

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知识点:中风的病因机制

中华考试网   2017-09-27   【

  中 风

  【概说】

  一、概念: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

  中风发生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见症不一,亦称为“卒中”

  二、沿革:

  1、《内经》中无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细。

  ⑴对其症状: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⑵病因方面: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密切的关系

  ⑶病变部位: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二)历代的主要发展(对中风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2、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

  ⑤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⑥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⑦叶天士明确以“内风”立论

  ⑧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三、讨论范围: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另有较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属于中风的范围。

  【病因病机】

  1、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试述中风的基本病机,中经络与中脏腑在病机方面有何不同?

  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致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致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的病理基础和病理因素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中风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时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五志亦可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㖞僻不遂。由此可见,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2、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3、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二、病证鉴别

  1、与口僻鉴别: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与厥证鉴别: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与痉证鉴别: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但痉证患者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患者抽搐时间长,中风者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症状。

  4、与痿证鉴别: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与痫证鉴别: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或留有轻度头昏、乏力等证,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腑则见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中脏则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二类。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曳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4、 辨病期

  病程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二.治疗原则▲:

  中经络──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

  中脏腑脱闭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多为虚实兼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三、证治分类:

  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舌脉:苔薄白,脉浮数。

  病机: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丸加减(真方白丸子白附,夏星天麻香壳乌)

  2、风阳上扰证——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

  病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证——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兼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 舌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

  病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

  (—)闭证:

  1、痰热腑实证——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

  兼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

  舌脉: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病机: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兼症: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病机: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胜,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角钩藤汤加减

  3、痰浊瘀闭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兼症: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舌脉:苔白腻,脉沉滑缓。

  病机: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温胆汤+人参、石菖蒲、制南星)

  (二)脱证(阴竭阳忘)——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 舌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病机:正不胜邪,元气衰竭,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恢复期: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宜针灸与药物并进

  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病机: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解语远志白附菖,南星天麻香草羌。)

  2、气虚络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病机: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病机: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地黄饮子加减

纠错评论责编:liumin2017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7年环球网校临床/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课程报名
    ¥7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医学实践技能精讲班
    ¥3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VIP通关班
    ¥8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套餐班招生[送内部资料]
    ¥4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培训单科精讲班招生
    ¥9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