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罂粟
品名: 罂子粟(《本草拾遗》),御米、象谷、米囊、囊子(《开宝本草》),莺粟(《滇南本草》)。
汉语拼音: YINSU
拉丁名: Papaver somniferum L.
英文译名: Poppy seed
中药材基原: 为双子叶植物药罂粟科植物罂粟的种子。
药用部位: 原产欧洲南部及亚洲本植物的嫩苗(罂粟嫩苗)、果实的乳汁(鸦片)、果壳(罂粟壳)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中药化学成分: 种子含少量罂粟碱(Papaverine)、吗啡(Morphine)及痕迹那可汀(Narcotine),发芽种子含相当多的那可汀;据另一报道还含有吗啡、可待因(Co-deine)及蒂巴因(Thebaine)。种子尚含 11-氧卅酸(11-Oxotriacontanoic acid)。
药性: ①《开宝本草》:甘,平,无毒。②《本草图经>:性寒。
归经: 大肠经
功效: 涩肠固脱、行气止痛
性味分类: 行气药,收涩药
主治: 治反胃,腹痛,泻痢,脱肛。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 1~2钱;或入丸剂。
用药忌宜: 《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
选方: ①治反胃不下饮食:白罂粟米二合,人参末三大钱,生山芋五寸长(细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搅匀,分二服,不计早晚食之,亦不妨别服汤丸。(《南唐食医方》罂粟粥法)②治赤白痢:罂粟壳(去穰、蒂令净,炙黄),罂粟子(炒令微黑)。上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鸡头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泻,米饮下。小儿,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减服之。(《百一选方》)
各家论述: ①《本草图经》:主行风气,驱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②《纲目》:治泻痢,润燥。③《医林纂要》:除胃热。
考证: 出自《本草图经》; ①《本草图经》:罂子粟,旧不著所出州土。花有红白二种;微腥气,其实作瓶子,似GAO箭头,中有米,极细。侯其瓶焦黄则采之。②《纲目》:罂粟,其壳入药甚多,而《本草》不载,乃知古人不用之也。
药材基原分类: 罂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