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差役(chāi) 黝黑(yōu) 猝死(chù) 不辍劳作(chuò)
B.教诲(huì) 洗涤(dí) 秀颀(qì) 广袤无垠(mào)
C.濒临(bīn) 解剖(pāo) 翘首(qiáo) 无边无垠(yíng)
D.凛冽(lín) 瞥见(piē) 婆娑(shā) 锐不可当(dǎ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仲裁 驿站 举著 殚精竭虑 B.遗瞩 绯红 妥贴 粗制滥造
C.祖籍 锤炼 颓唐 杳无消息 D.牛犊 蔓延 躁热 诚皇诚恐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B.人们听了他的演唱,不由得触目伤怀。
C.对那些潜滋暗长的腐败现象,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D.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该节目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感受。
B.随着地铁5号线的投入使用,使该市人的未来与地铁密不可分。
C.夏日的昆明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D.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
B.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C.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D.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他的散文《春》《背影》《济南的冬天》深受读者青睐。
B.《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D.罗素,英国哲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7、名著导读(5分)
(1)《昆虫记》是 (国籍)昆虫学家 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他给自己的实验室起的名字是 。
(2)“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这幅对联写的是 ,这个人物出自(作品) 。
8、诗文默写填空(10分)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攀条折其荣,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3)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5)《论语》中表现孔子面对不义之财态度的句子是: , 。
(6)杜甫《春望》中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诗句是: , 。
(7)杜牧《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 。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9-10题。(4分)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9、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2分)
10、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11-14题。(13 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舜发于映亩之中 ( )
(2)劳其筋骨 ( )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4)非徒愈病 ( )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1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2分)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
1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两文作者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