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组成:目镜、物镜、载物片、反光镜等。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离物体近的这个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
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两镜间距离l0=2f1+ f2。
原理:
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在目镜的焦距以内。
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人眼透过目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从而增大视角,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①拿显微镜时,要一手紧握镜臂,一手托镜座,不要单手提拿,以防目镜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显微镜不可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随意取下目镜或拆卸显微镜的各种部件,以防灰尘落入内部或发生丢失损坏等。
④使用显微镜时,操作要正规,养成两眼同睁、两手并用的习惯,边观察边计数和绘图等。
⑤要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发现有灰尘或操作中不慎使镜头和载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应及时擦去。光学和照明部分的镜面只能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绸布等擦摸,以免磨损镜面。机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显微镜使用完毕,转动粗调螺旋上升镜筒或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片,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离开通光孔,然后再下降镜筒或上升载物台使接近物镜,垂直反光镜,下降集光器,关闭虹彩光阑,复原倾斜关节和报片器位置,把显微镜放回镜箱。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
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光学显微镜发明者:詹森(13岁)荷兰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5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0.2微米。 电子显微镜发明者:克诺尔和鲁斯卡(1938年)。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已经达到纳米数量级,是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千倍。
(二)望远镜
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又称“千里镜”。
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组成:有一种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
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望远镜两镜间距离l0=f1+f2。
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视觉效果:望远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但是由于“视角”增大,人感觉物体被放大了。
望远镜的直径比我们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世界上最早的望远镜是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用凸透镜作物镜,用凹透镜作目镜。
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望远镜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军用望远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为安装了正像系统。
视角:
视角:物体的上、下边缘与晶状体光心所构成的以光心为顶点的角。(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正常人眼的最小视角为1′(明视距离处大小为0.1毫米的物体对人眼所构成的视角)
视角越大视网膜上成像越大,看得越清。
要想看清细小物体必须增大视角。
物体过小,在视网膜上成的像过小,如果在一个感光细胞上,人眼就无法分辨,若要能分辨,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上下边缘至少得在两个感光细胞上,这就决定了物体的上、下边缘与晶状体光心所构成的以光心为顶点的角(视角)必须大于某一数值。
正常人眼的最小视角为1′(明视距离处大小为0.1毫米的物体对人眼所构成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