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有单质参与反应的是( )(2004年甘肃省中考题)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思路分析:本题实际考察对并列概念: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物种类和类别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化合反应——反应物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有单质;分解反应——反应物为一种,且一定是化合物;置换反应——反应物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反应物为两种化合物。于此可知:答案为C。
思维技巧:紧紧抓住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内涵进行解题。
[例2]在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2004年北京市中考题)
A. 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将未燃烧的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D. 使可燃物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思路分析: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很明显,A、C、D三个选项均可行,而B选项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可行,一种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答案:B
思维技巧:从燃烧的条件入手考虑灭火的措施。
[例3]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2004年辽宁大连中考题)
A. 氧气用于炼钢 B. 钢用于制导线
C. 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D. 镁用于制照明弹
思路分析:A选项是利用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选项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D选项是利用镁燃烧时发出强的白光,也是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决定的用途。B选项用途是利用铁的导电性,而导电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用途。答案:B
思维技巧: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物质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分清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信息迁移法
信息迁移法是根据题目给出的有关物质性质的信息(可能是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可能是没有学过的知识),联系教科书中的基本原理或方法,通过分析,概括出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的共同因素,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解题技法。
[例4]亚硝酸钠(化学式NaNO2)是一种外观极像食盐,且具有食盐一样咸味的有毒物质,因此这种工业用盐常被冒充食盐掺假或被误作食盐使用,导致多起中毒事故发生。请你阅读下表有关资料,并结合已有化学知识,用三种方法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
(2004年安徽省中考题)
思路分析:利用题目中所给信息——溶解性、熔点、沸点、酸碱性以及物质的构成,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即可解题。答案:
方案 |
选取的试剂 |
实验现象和结论 |
(1) |
在同一块金属上加热两种物质 |
先熔化者为亚硝酸钠 |
(2) |
取少量分别溶于水,用pH测试 |
pH>7的是亚硝酸钠 |
(3) |
取少量分别溶于水,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 |
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 |
此题解法较多,还有利用水溶性、沸点等,解法合理均给分。
思维技巧:利用题中所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此类题一般难度不大,但如何抓准题中信息点是做题关键。只有准确把握所给信息点,才能打开一个非常陌生的试题的突破口,顺理成章地做出正确答案。
[例5]今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16日又发生两次三氯化氮(化学式为NCl3)爆炸,黄绿色的氯气冲天而起,刺鼻的气味弥漫厂区。爆炸发生后,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在外围50m处形成两道水幕对空气中的氯气进行稀释,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含量。这次事故,至少造成9人失踪死亡,3人受伤,15万人紧急大疏散。细读以上报道,根据以下要求填空:
(1)文中所述氯气的三点物理性质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2)三氯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价。(2004年甘肃省中考题)
思路分析: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抓住题目中所给信息,即可解答。
答案:(1)黄绿色;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或可溶于水)。(2)+3。
思维技巧:准确把握所给信息点是解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