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 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从商鞅变法看,要成大事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4世纪;(2)性质: 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5)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典故: 胡人汉服、胡服骑射;(6)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时间:1898年6—9月;(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4)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强学会;(5)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又改名为《中外纪闻》;(6)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帝;(7)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8)内容(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训练新式军队等;(9)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10)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11)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
四.中国的农村改革
1. 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
(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还没土改,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2)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措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5)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6)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1956年
(2)原因: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途径(方式):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 1956年建立了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
3.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年—1956年;(2)背景: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3)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4)内容:完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措施: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的改造——1954年,逐步发展公私合营,后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6)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时间:1978年;(2)最早出现的地区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3)建立的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内容(具体做法):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5)影响: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6)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5. 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会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点)。
五.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历程:(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例题1】
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1)上述材料出自“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主要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