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2015年第18期《读者》,有改动)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8、理解文章标题“美丽的藩篱”的含义。4分
19、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两处划横线的句子。4分
A.我伸长脖子,身体前倾,使劲朝她挥动手臂,张大嘴做着口型,拼命地向她显示:“嘿!我在这儿呢!我在这儿劳动呢!”
B.这类事后来经常出现,都很细小,形态不一,含蓄微妙,然而如雪花飘落积累,使我的认知越来越澄澈清明。
20、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21、理解文章结尾划浪线句子的作用。4分
22、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妈妈为儿子设置人生藩篱的做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看法。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8分
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匮乏的必需品
陈忠实、杨绛两位先生先后辞世,在微博与微信朋友圈都引发了“刷屏”,也同时出现了讥讽的声音:你们读了作家几本书,也有资格假惺惺装文化人点蜡烛?老实讲,对这种态度我不以为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相连,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作家的印象,专业或不专业,读得多或读得少,只要他愿意表达,难道不应该更宽容地对待这种表达的自由吗?我认为,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匮乏的必需品。
我们怎么看待一个人,也部分反映了我们怎么看待世界。能否宽厚、从容地对待世界,也决定了这个世界是否会宽容、从容地对待自己。按照美国作家房龙在《宽容》一书中的定义,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异于自己或传统见解的观点有耐心与公正的容忍。换个说法,宽容的本质就是尊重、有同理心。
在当下社会的很多场合,缺少尊重感、同理心的情况处处可见,导致了各种关系的局促和撕裂。网络世界上贴标签、打棍子、扣帽子的做派,天天都在上演;在某些官员那里,给曝光丑闻者套上“没安好心、危害社会”的帽子,给某些新生事物贴上“没事找事”的标签,也是分分钟的事儿;在很多老师那里,凡是学生身上有自己“看不惯”的表现,便试图扼杀剪除;甚至某些自诩进步的知识分子,也难逃羁绊:凡是不同于己,便“不可理喻”,加以蔑视与讥讽,引为寇仇。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不仅是一种修养和美德,最终还会成为你我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多元时代里,每一个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看不惯”:看不惯一些明星的高调,看不惯一些学生的新潮,看不惯义愤,看不惯中庸与调和……但各种“看不惯”之后,我们需要以更多的同理心去感受,他们触碰底线了吗?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他们真的是人心大坏而不是角度不同吗?
当我们崇尚犀利的时候,莫忘记了从容的魅力。1936年,鲁迅去世,一位女作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痛骂鲁迅,胡适给她回信说:鲁迅先生固然批评过我,但是我对你这个态度,深表遗憾。“爱一个人,我们不能万美集于一身;不喜欢一个人,我们不能万恶集于一身,我们要就事论事,方有持平之论。”信念不同的自由激辩也该有底线,比起曾经的极端年代,我们确实宽容了很多,但比起我们追求的美好未来,我们的宽容还远远不够用。法国文学大师雨果的一句话,贴在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室或走廊里,“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遗憾的是,它始终没能写入这个时代每一个人的心里。傲慢、偏见、偏激,狭隘、局促、自负,仍是投射在很多人心头的躁动阴影。而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处处都显匮乏的必需品。
2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4、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4分
25、文中第4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6、第2段和第3段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4分
27、文中第4段提到“在多元时代里,每一个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看不惯“……,请举出你曾经”看不惯“的事,说说读过本文之后,再面对这类事情,你会如何看待、处理?4分
四、写作。60分
2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一)题目:告别()
(二)请以“灯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答案:
1、C
2、C
3、A
4、B
5、B
6、D
7、示例一:我祝你有所获得,不多不少,刚好会让你拥有成就感。示例二:我祝你遭受风雨,不多不少,刚好会让你懂得感谢阳光的温暖。示例三:我祝你与亲朋相聚,不多不少,刚好会让你经受住最后的告别。(句式相同1分,中心一致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