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广东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6年广东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题2_第2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5年11月23日 ]

  5.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7分)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4.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15.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1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5分)

  ⑴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3分)

  ⑵细读第⑸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2分)

  17.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

  ▲

  扬州

  14.(4分)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

  【评分要点及说明】4分,每点2分。扣住“复杂难学”“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作答即可。如照抄与中心话题无关的冗余信息,酌情扣分。

  15.(4分)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更鲜明地突出汉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或“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具有优势”)的特点。

  【评分要点及说明】两种说明方法各1分,作用分析2分,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扣1分。

  16.(5分)⑴(3分)不能去掉。“往往”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国人写论文都有“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与事实不符,语言不严密。

  【评分要点及说明】只答“不能”不得分。正向、反向说明各1分,结合文意1分。

  ⑵(2分)(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或“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

  【评分要点及说明】有与答案无关的冗余信息,如“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扣1分。

  17.(4分)“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头”的意思,可见汉字直观,信息量大;“砼”这一新字由三个简单的字合成,可见汉字构造新词的信息熵高。

  【评分要点及说明】答出以上三点中任意两点即可,一点2分;未结合链接材料或文意说明,每点扣1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7分)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两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乏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9.上文①-④段分别从哪个方面来说明网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3分)

  (1) (2) (3) (4)

  10.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11.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2分)

  答:

  宿迁9.(1)网络语言的排行 (2)网络语言的产生途径 (3)网络语言的传播 (4)网络语言的转移(3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栝。可以先总结① —④段内容说明的中心,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0.打比方和列数字。(1分) 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网络低俗语言传播速度之快。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网络低俗语言传播速度具体化。(1分)

  【解析】“如野草一般疯长”是打比方;“据统计”后面使用了数据,为列数字。可对应相关的说明方法分别分析其作用。

  11.不能替换,“一定”表示肯定,“也许”表示不确定,文中是一个肯定判断,去掉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运用。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回答时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上进行分析。

首页 1 2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