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甘肃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7年甘肃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古诗词赏析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7年3月5日 ]

  一 关雎

  《诗经》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比兴手法。

  2.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3.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四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4.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五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4.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六 木兰诗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扑朔迷离 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2.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这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木兰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

  3.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的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4.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5.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八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的感慨,抒发了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感、压抑感和孤独感。

  九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2.请描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距离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十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点拨:“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2.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3.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这幅图画具有图画的构图美。

  (2)美的具体表现: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1)图画的线条美。 (2)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示例三:(1)图画的色彩美。(2)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示例四:(1)图画的意境美。(2)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首页 1 2 3 4 5 6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