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化学 >> 化学模拟题 >> 全国化学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9年中考化学模拟考试试题: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9年4月28日 ]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弄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主要是(  )

  A.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选项正确.

  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A. 氧气

  B. 可燃物

  C.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 解: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常用的灭火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熄灭酒精灯时,盖上灯帽能使酒精和氧气隔绝,从而使酒精熄灭.所以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氧气.

  故选:A.

  点评: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而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要注意区分.

  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 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 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闪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A、根据物质充分燃烧时需要足够的氧气,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达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等因素来分析燃烧是否充分;

  B、燃烧的条件是: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C、根据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分析回答.

  D、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

  解答: 解:A、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在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而不是为了延迟煤燃烧的时间,故A错误;

  B、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B错误;

  C、由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正确;

  D、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而不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及灭火的现象,明确常见的做法是否有利于充分燃烧,并注意在生活中做到燃烧充分及合理利用能源.

  4.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 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C. 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

  D. 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有些物质和氧气反应却没发光放热,如铁生锈等;

  B、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C、氧气可以促进燃烧;

  D、物质着火点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解答: 解:A、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燃烧,像物质的缓慢氧化:食物腐烂、铁生锈等就没出现燃烧,故A不正确;

  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不正确;

  C、氧气支持燃烧,所以把木柴架空,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氧气而燃烧得更旺,故C正确;

  D、物质着火点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周围的温度,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的定义,化学变化时能量的变化及促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方法,题型简单,基础性强,适合学生巩固训练.

  5.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 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 解: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能够帮助燃烧,不是隔绝空气,解释不合理.

  B、风助火威的化学意思是增加空气的流动性,流动的空气能够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解释合理.

  C、釜底抽薪的化学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也说明了燃烧需要可燃物,解释合理.

  D、钻木取火的化学意思是摩擦可以生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解释合理.

  故选:A.

  点评: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中,只要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6.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 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 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 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够促进燃烧;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判断灭火的方法.

  解答: 解: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合理.

  B、氧气的密度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

  C、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与“火上浇油”的说法相反.不合理.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

  故选:A.

  点评: “火上浇油”的含义很丰富,本题要求用化学知识解释,只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了.

  7.“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常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能发生

  B.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有水、气体、沉淀三个条件至少满足一个,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C.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D. 不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A、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

  B、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要求必须含有沉淀,或者是气体,或者是水解答;

  C、据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的能量解答;

  D、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但不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解答.

  解答: 解:A、通常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能发生,故A正确;

  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有水、气体、沉淀三个条件至少满足一个.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故B正确;

  C.绝大部分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但有些原子没有中子,如

  故C错

  D、不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8.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1所示.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根据各个实验条件分析: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

  解答: 解:要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必须保证其他变量相同,如可燃物相同,都与氧气接触.

  A、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A正确;

  B、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

  C、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C错误;

  D、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化学的学习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中总结归纳可燃性的一些物质,以便保存,使用和运输等.

  9.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B. 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 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

  D. 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判断;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C、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

  D、根据泡沫对档案资料造成污染判断.

  解答: 解:A、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故正确;

  B、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正确;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故正确;

  D、图书馆内的图书着火,立即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会对图书造成污染,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几个重要实验,有关该几个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1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

  B. 实验2可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实验3中左边试管中铁钉生锈而右边试管中铁钉不生锈,可证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水接触

  D. 实验4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实验1中的热水起隔绝空气和加热的作用解答;

  B、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解答;

  C、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水和氧气接触,据此分析防锈的方法.

  D、根据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可以像倾倒液体一样倒入烧杯中,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下层蜡烛先被熄灭,上层后被熄灭.

  解答: 解:

  A、实验1中的热水起隔绝空气和加热的作用,故对;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因此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对;

  C、实验是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也是利用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隔绝氧气,该实验只能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不能证明铁生锈需要水,故错;

  D、二氧化碳使阶梯蜡烛的下层蜡烛先熄灭,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对.

  答案: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

  B.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C. 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

  D. 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B、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有两种情况:一是剧烈的反应﹣﹣燃烧;一是缓慢氧化;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会造成气体的急剧膨胀,可能会引起爆炸;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解答: 解:A、木炭燃烧现象中没有火焰产生,A正确;

  B、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可能属于缓慢氧化,B不正确;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会造成气体的急剧膨胀,有可能会引起爆炸,C正确;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了燃烧现象、燃烧与爆炸、氧化反应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 解:A、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一会儿后与氧气隔绝,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故正确;

  B、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C、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故错误;

  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知,A选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故选:A.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13.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 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 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专题: 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生活.

  分析: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B、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才能够燃烧;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

  D、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 解:A、用水能够灭火,是因为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能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该A不正确;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不能燃烧,因为冷水不能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该B不正确;

  C、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再燃烧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该C正确;

  D、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该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破坏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以实现灭火.

  14.下列实验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实验现象 热水中未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复燃 紫色石蕊试液在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 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氧气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燃烧条件分析;

  B.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

  D.向放有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判断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 解:A.热水中未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烧需要氧气,正确.

  B.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复燃,说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正确.

  C.紫色石蕊试液在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不是二氧化碳,错误.

  D.向放有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正确.

  故选:C.

  点评: 实验现象是化学反应的外在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些化学反应的实质,因此要重视实验,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的实质.

  1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 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C. 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 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不同;

  B、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①是因为满足燃烧的条件;

  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

  D、红磷是可燃物.

  解答: 解: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A错误;

  B、现象①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温度,故B正确;

  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因此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C错误;

  D、水中上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6.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 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 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D. 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不同;

  B、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

  C、现象①说明白磷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

  D、红磷是可燃物.

  解答: 解: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A错误;

  B、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说明需要氧气,故B错误;

  C、温水是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而红磷不能燃烧则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故C正确;

  D、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一定就是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7.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

  A. 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B. 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C. 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D. 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B、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C、根据①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D、根据植物油的作用及探究的目的分析:隔绝氧气.

  解答: 解:A、甲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可知,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了,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故能实现探究目的;

  B、甲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对比可知,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燃烧了,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能实现探究目的;

  C、③中铁钉只和氧气接触,①中铁钉和氧气以及水同时接触,一段时间后,③中铁钉没有锈蚀,而①中铁钉锈蚀,通过①③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铁钉与水接触,故能不实现的探究目的;

  D、①和②对比可探究氧气对锈蚀的影响;①和③对比可探究水对锈蚀的影响,故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铁的生锈条件和磷燃烧的条件探究方法,注意在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变量的控制,通过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得出结论.

  18.科学贵在创新,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B

  改

  进

  后

  实

  验

  燃烧条件

  CO还原氧化剂

  目的 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防止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C D

  改

  进

  后

  实

  验

  测定氧气含量

  检验气密性

  目的 不用酒精灯点燃,使测定结果更精确 现象更明显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空气组成的测定;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压轴实验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被气球收集防止污染空气进行解答;

  B、根据一氧化碳不和碱液反应进行解答;

  C、根据不用酒精灯点燃就不需要打开橡皮塞,所以瓶中的空气没有与外界流通进行解答;

  D、根据关闭弹簧夹后向长颈漏斗内注水,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液柱且保持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被气球收集防止污染空气,故A能达到目的;

  B、一氧化碳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但是一氧化碳不和碱液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吸收一氧化碳,故B不能达到目的;

  C、不用酒精灯点燃就不需要打开橡皮塞,所以瓶中的空气没有与外界流通,所以使测定结果更精确,故C能达到目的;

  D、关闭弹簧夹后向长颈漏斗内注水,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液柱且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所以现象更明显,故D能达到目的.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的是实验方案与图象的关系,识图题是近几年2015年中考的热点内容,实验方案与图形结合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考查了学生的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好好把握.

  

二、填空题(共5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

  19.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气火来.

  (1)引起火势变大的原因是 打开门窗,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

  火势无法控制,他立即拨打了火警电话,火警电话是 119 .消防队员赶到后,首先切断电源,然后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3)若你在火灾现场,应怎样从现场逃离?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 .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灭火的原理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据此解答.

  解答: 解:(1)打开窗户则空气对流,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氧气,引起火势变大,故填:打开门窗,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火势无法控制,需要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水能灭火的原因是水蒸发吸热能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填: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在火灾现场由于燃烧产生大量的浓烟,需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故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以及火场逃生的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0.5月30日,玉林市消防战士杨科璋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可燃物 ;

  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 空气(氧气) .

  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当火势较大,应跑离着火区,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119 .

  (3)高楼起火时,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

  (4)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 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火警电话是119;

  (3)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只要是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就可以.

  解答: 解:(1)试验中的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燃烧首先要是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空气(氧气).

  火警电话是119,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当火势较大,应跑离着火区,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

  (3)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

  (4)生活中常见的着火有:油锅着火、电线着火等.

  故答案为:(1)可燃物;空气(氧气);

  119;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4)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21.2013年12月11日深圳光明批发市场发生重大火灾.原因是电焊工违规操作,电火花引燃了市场内的纺织品、塑料制品酿成火灾.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来年地,市场内的纺织品、塑料制品属于 可燃物 .

  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灭火的原理是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3)如果你遇到类似的火情,应一边自救,一边拨打火警电话.正确的自救方法是 A ,火警电话是 D (均填序号).

  A、用湿手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120

  C、站原地等待消防队员营救 D、119.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遇到火灾时不能站原地等待消防队员营救,而是要用湿手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火警电话是119.

  解答: 解:(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来看,市场内的纺织品、塑料制品属于可燃物.

  故填:可燃物.

  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能使温度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故填: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如果你遇到类似的火情,应一边自救,一边拨打火警电话.正确的自救方法是用湿手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火警电话是119.

  故填:A;D.

  点评: 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破坏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以实现灭火.

  22.(1)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某学习小组按照图所示装置去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多次实验,他们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始终未能探究全面,你认为他们不能探究到的燃烧条件是 物质具有可燃性 .

  “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它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隔绝可燃物与氧气 .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答: 解:(1)白磷和红磷都属于可燃物,因此不能探究到的燃烧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若要探究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的条件,应该设计对比试验,即选择一种可燃物和一种非可燃物.

  故填:物质具有可燃性.

  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填:隔绝可燃物与氧气.

  点评: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只要采取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要注意理解.

  23.李琳与本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愉快的野炊,她写的日记题目是“野炊中的化学问题”.请你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她的问题.

  (1)“灶”上悬挂铁锅,废纸引燃枯枝,我们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与 氧气 充分接触.

  看看石桌上的美味佳肴:白馒头、花生米、鲫鱼汤、腌黄瓜,其中富含糖类物质的是 白馒头 .

  (3)我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老师说过蚊虫分泌的蚊酸呈酸性而有毒,我们随身带了下列物品,应该涂抹的是 C (填序号).

  A.食醋 B.食盐水 C.肥皂水 D.矿泉水.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白馒头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花生米中含有丰富的油脂,鲫鱼汤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腌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3)显酸性的物质能和显碱性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解答: 解:(1)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浓烟,这是因为枯枝不能和氧气充分接触的缘故,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故答案为:氧气;

  白馒头、花生米、鲫鱼汤、腌黄瓜中,其中富含糖类物质的是白馒头.

  故答案为:白馒头;

  (3)食醋显酸性,不能用于涂抹蚊虫叮咬处;食盐水显中性,不能用于涂抹蚊虫叮咬处;矿泉水一般显中性,不能用于涂抹蚊虫叮咬处;肥皂水显碱性,可以用于涂抹蚊虫叮咬处,以减轻痛苦.

  故答案为:C.

  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2015年中考热点之一.

  三、解答题(共3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

  24.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

  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配平即可;

  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3)实验过程①②分析,注意变量的控制.

  解答: 解:(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

  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

  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1)4P+5O2

  2P2O5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的设计过程.掌握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要会根据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去分析具体的实验现象.特别注意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5.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浸入酒精中约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浸入水中约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 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 的关系.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g固体碘,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酒精,振荡,观察现象.据此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 溶剂的种类 有关.

  (3)用图A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 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曲线上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 .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了解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在试验中会根据现象写结论.本题可迎刃而解.

  根据实验中,溶质相同而溶剂不同来分析;

  (3)根据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来分析;

  (4)根据a点的pH来分析.

  解答: 解:(1)浸有酒精的木条燃烧而浸有水的木条没有燃烧,说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故填: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

  相同质量的碘,放入等体积的水和酒精中,在水中不溶解而在酒精中溶解,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故填:溶剂的种类;

  (3)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填: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a点的pH=7,说明溶液呈中性,也就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故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燃烧条件、物质的溶解能力、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的知识,难度不大.

  26.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 没有与氧气接触 .

  (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通入氧气 .

  (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解答.

  解答: 解:(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故填:没有与氧气接触;

  (3)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需要通入氧气,故填:通入氧气;

  (4)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实验进行.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