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历史 >> 历史模拟题 >> 全国历史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7中考历史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_第3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7年3月20日 ]

  7.B

  【解析】小农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口增长,但是却并不能推动城郊地区的大的发展,不选A项。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故选B项。政府鼓励垦荒,主要是边远地区,作为城郊早已经被开垦,不选C项。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十三行,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8.A

  【解析】材料所涉及的交流内容均属于思想文化领域,故选A项。B项观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此结论;C项中“习惯”的稳定性是不会推动文化的整合的;D项观点错误。故不选B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9.C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重心转移,因为没有南北的对比,不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时空限制情况,不选B项。两宋时期,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所以才会有材料中“政府规定……能招诱舶舟……”现象,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帮,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10.D

  【解析】“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题目中的江南市镇不符,不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地位与政局变化的关系,不选B项。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中江南市镇呈现“网络”的特点,不选C项。从题干材料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可以体现明代江南市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向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11.D

  【解析】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倭寇侵扰,与材料中“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不符,不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广东省广州,不选B项。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是政府限制的是中国商人,而不是限制外国商人,不选C项。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政府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12.C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万历年间中国有西班牙货币,由此得出结论当时存在中外贸易。中国有西班牙货币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B项表述错误,排除;外商打开中国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13.(1)特点:经营地域范围广,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等大宗商品交易为主。

  (2)

  9分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

  一等(开篇明确提出):应客观看待这一观点。既要看到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其推动作用有限。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任答3点)

  ①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型劳资关系);②社会观念的变化(重农抑商、追求财富);③社会秩序的冲击(违礼越制);④社会风气的改变(崇尚消费、助学济贫)。

  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有限:(任答3点)

  ①政治风气败坏(封建专制制度下,官商勾结,腐败盛行);②社会风气,出现奢靡之风;③经济,大量财富投向非生产领域,如官场消费、科举消费、买田置地、公益消费(建祠、助学、济贫等),没有将大量商业利润用来扩大再生产。两个方面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二等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论据不够充分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

  三等观点片面;论据欠缺,与论点不匹配要点式列举

  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没有论据要点式列举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得出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等大宗商品交易为主。根据材料一中“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得出经营的地域范围广,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局限性,第二步从根据材料二、三寻求史实,根据材料二中“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得出出现了新型的劳资关系,根据材料二中“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得出冲破封建礼法的限制,根据材料三中“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得出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得出其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中“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得出导致政治腐败,根据材料三中“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得出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扩大再生产。在论述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