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运行机制
形成完善的生产运行机制一般要考虑如下因素:
①投人生产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特点;
②由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管理结构的特点;
③生产管理结构的功能特点;
④生产运行的基本轨迹、记录及自我调节机制的特点。
(2)生产制造能力计划
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与人力资源,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规模。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参数,反映企业可能的最大生产规模。
生产制造能力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1年之内)。长期计划具有战略意义,是企业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是以扩充企业生产设备及人力资源规模为手段应对长期市场需求预测的解决办法。
短期调节生产制造能力平衡的方法有:
1)利用库存调节生产能力:用库存来平衡生产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是最常用的方法。
2)变动生产时间调
3)利用外部资源增加生产能力:出现短期生产能力不足时,可以采取临时性外部企业协作生产,而出现中期生产能力不足时甚至可以采用计划外购部分部品部件的方法加以解决。
(3)生产进度控制
1)投入进度控制。对工艺装备、原材料、毛坯、零部件投入提前期的控制。
2)工序进度控制。对零部件和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每道工序的进度控制。
3)产出进度控制。包括对最终产品完成制造的日期、生产数量的控制,对产品部件的配套控制和品种组合均衡性的控制。
(4)货物生产供应链及供应商管理
1)广义的生产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2)狭义的生产供应链。一般所称的生产供应链是指狭义的生产供应链,即生产制造企业与其供应商的链接。
3)生产供应链管理的工作内容
①供应商的搜寻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供应商选择的成败,决定了生产制造企业的成败,所以生产制造企业需要用规范有效的程序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②供应商的调查和评估。生产制造企业的采购部门应关注产品供应商的各种信息来源,收集和评价各种有价值的采购信息。
③供应商的现场审核。生产制造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审核标准,并选派有经验的审核人员或者委托有资格的第三方审核机构对供应商进行其生产所在地现场审核和调查。
④供应商的选择因素
生产制造企业选择供应商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
a.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设备与技术;
b.拥有充足的生产供应能力;
c.可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
d.有正常生产质量管理状态及良好的履行合同态度。
⑤合格供应商的绩效考核
(5)库存管理
1)库存管理基本概念
库存是生产计划的结果,又是生产计划得以实现的条件。库存是以支持生产、维护、操作和客户服务为目的而存储的各种物料,物料是货物的最小单元,也是对于列入产品计划、控制库存、控制成本的物件统称,包括所有的原材料、配套件、毛坯、半成品、最终产品等。
2)库存控制评价标准
①库存占用的资金额,应控制在企业的预算分项指标之内;
②库存资金周转次数,应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③库存数量及服务,应保证满足客户需要。
3)出入库管理与库存费用
库存管理的一项任务就是降低库存费用。决定库存费用的因素主要有物料价值、订货费用、保管费用、短缺损失等四项。
4)库存的信息化管理
鉴于库存物料的类型及数量规模极其巨大,但存储的信息又较单纯,对物料的识别和管理特别适于使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