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当混凝土流动性小于设计要求时,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不能单独加水,必须保持水胶比不变,增加水泥浆用量。
②当坍落度大于设计要求时,可在保持砂率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砂石用量。实际上相当于减少水泥浆数量。
③改善骨料级配,既可增加混凝土流动性,也能改善粘聚性和保水性。但骨料占混凝土用量的75%左右,实际操作难度往往较大。
④掺减水剂或引气剂,是改善混凝土和易性的最有效措施。
⑤尽可能选用合理砂率。当粘聚性不足时可适当增大砂率。
5.环箍效应有什么影响?
环箍效应:钢制压板的横向膨胀较混凝土小,因而在压板于混凝土试件受压面形成摩擦力,对试件的横向膨胀起着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成为“环箍效应”。
环箍效应的影响:环箍效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有提高作用,离压板越远,环箍效应越小。在距离试件受压面约0.866α(α为试件边长)范围外这种效应消失。
6.砂率?最优砂率?对混凝土性能有什么影响?
砂子占砂石总量的百分率称为砂率。
最优砂率:在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能使混凝土拌合物获得最大的流动性,且能保持黏聚性及保水性能良好时的砂率值。
砂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砂率对和易性的影响非常显著。
①对流动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砂率增大,混凝土流动性增大。砂率超过一定范围,流动性随砂率增加而下降。
②对黏聚性和保水性的影响。砂率减小,混凝土的黏聚性和保水性均下降,易产生泌水、离析和流浆现象。砂率增大,黏聚性和保水性增加。但砂率过大,当水泥浆不足以包裹骨料表面时,黏聚性反而下降。
7.耐久性如何保证?
通常用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能、抗腐蚀性能和碱骨料反应综合评价混凝土的耐久性。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①合理选择水泥品种
②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及水泥用量
③选用质量良好的砂石骨料
④掺入引气剂或减水剂
⑤加强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8.混凝土有哪几种变形?
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和凝结硬化以后,均将产生一定量的体积变形。主要包括化学收缩、干湿变形、自收缩、温度变形及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一)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化学收缩
混凝土的干缩湿胀
温度变形
(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徐变
9.配合比设计(详见PPT149~168)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1m3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用量,或各组成材料之重量比。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
1.满足施工要求的和易性。
2.满足设计的强度等级,并具有95%的保证率。
3.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4.经济合理,最大限度节约水泥,降低混凝土成本。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三个基本参数
为了达到混凝土配合设计的四项基本要求,关键是要控制好水胶比(W/B)、单位用水量(W0)和砂率(Sp)三个基本参数。
1.水胶比:在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选用较大水胶比,以节约胶凝材料,降低混凝土成本。
2.单位用水量:在满足施工和易性的基础上,尽量选用较小的单位用水量,以节约胶凝材料。因为当W/B一定时,用水量越大,所需胶凝材料用量也越大。
3.砂率:砂子的用量填满石子的空隙略有富余。砂率对混凝土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影响很大,也直接影响胶凝材料用量,故应尽可能选用最优砂率,并根据砂子细度模数、坍落度等加以调整,有条件时宜通过试验确定。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原理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体积法(又称绝对体积法);二是质量法(又称假定表观密度法)。
1.体积法基本原理。体积法的基本原理为混凝土的总体积等于砂子、石子、水、水泥体积及混凝土中所含的少量空气体积之总和。
2. 质量法基本原理。混凝土的总质量等于各组成材料质量之和。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为:首先根据原始技术资料计算“初步计算配合比”;然后经试配调整获得满足和易性要求的“基准配合比”;再经强度和耐久性检验定出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要求和经济合理的“试验室配合比”;最后根据施工现场砂、石料的含水率换算成“施工配合比”。
10.如何节约水泥
(1)选用合适的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
(2)级配相同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粒径大的骨料
(3)选用合理砂率
(4)确定合适的水胶比
(5)合理掺用外加剂
(6)掺加粉煤灰、矿渣等来取代部分水泥
小编推荐注册岩土工程师2017年考前注意事项>>>>
2017年注册岩土工程师报名时间 2017年注册岩土工程师报考条件 历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答案
2017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网校报考流程 报名方法及报名常见问题 各省市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