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的发源地: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有3个疫源地
印度恒河三角洲(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六次世界性大流行,始于1817年。
印尼苏拉威西岛(霍乱弧菌El Tor生物型):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始于1961年至今未停止,累及140多个国家。
孟加拉湾(O139群霍乱弧菌):始于1992年,危害相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G-弧菌,单鞭毛,穿梭样动力,鱼群状排列,有菌毛,个别有荚膜,无芽胞。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氧气充分生长良好。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pH7.4-9.6),故用pH8-9碱性培养基,形成光滑透明湿润的“水滴样”菌落,分离(选择)能在无盐培养基中生长(区别其它弧菌)。
3、生化反应:触酶、氧化酶(+),硝酸盐还原(+),靛基质(+)
4、抗原分型:根据0抗原的不同,有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可引起霍乱,其余不致病或仅引起胃肠炎等, O1群包括两个血清型: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E1-Tor)。
5、抵抗力:较弱,干燥时易死亡,水环境中可存活两周(水源性传播,水性爆发);怕酸正常胃酸4min;不耐热100℃,1-2min;对消毒剂敏感,可用漂白粉处理病人的排泄物或呕吐物。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①霍乱肠毒素最强烈的致泻毒素
②菌毛:使细菌定植于小肠
③鞭毛:鞭毛运动有利于细菌穿过黏膜表面黏液,其致病机制与ETEC的LT相似,但作用强烈得多。
2、所致疾病:霍乱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传播途径:经口传播
潜伏期:2-3d
临床表现:剧烈吐泻、米泔样,每日数十次,持续2-3天,失水12000ml,严重吐泻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肾衰、循环衰竭、休克、死亡,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大大降低死亡率。
免疫力:病人愈后可获得牢固免疫。但以前感染O1群获得的免疫对O139群感染无交叉保护作用。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局部黏膜免疫是霍乱保护性免疫的基础。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烈性传染病(发病率高、流行迅速、死亡率高),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尤其首例)对防治蔓延意义重大。
1、标本:“米泔样”便及呕吐物,快速送检,指定实验室
2、直接涂片镜检:悬滴法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穿梭样运动有助于诊断。
3、分离培养鉴定
4、快速诊断:荧光菌球法,SPA 协同凝集试验
四、防治原则
加强国境检疫,加强水源及粪便管理
及时检出病人,隔离封锁疫区
疫苗接种
对症治疗,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量失水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及时抗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