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2018中西医助理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2018中西医助理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来源:考试网   2018-03-18   【

  第三单元    流行性出血热

  细目一: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属,称为汉坦病毒属,为RNA病毒。平均直径约l20nm(90~160nm),感染细胞的胞质内常见较多的包涵体。自然情况下,该病毒仅对人引起疾病,在宿主动物中表现为隐性持续感染,无明显病变及症状。

  EHFV对乙醚等脂性溶剂很敏感,易被紫外线及γ射线灭活,一般消毒剂(碘酒、酒精、甲醛溶液等)、56℃30分钟、100℃1分钟均可将其杀灭。

  细目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EHFV有多宿主性,但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等排出体外,其传播是多途径的,可有以下几种:

  1 .接触传播  被带病毒动物咬伤或皮肤黏膜伤口直接接触含有病毒的鼠排泄物、血液等而感染。

  2 .呼吸道传播  通过带有病毒的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感染。

  3 .消化道感染  进食被疫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4 .虫媒传播  寄生于疫鼠身上的革螨、恙螨等在本病的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 .垂直传播  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胎儿。

  三、人群易患性

  人群普遍易感,一般认为隐性感染率较低,感染后多显性发病。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四、流行特征

  细目三: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有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大表现及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五期经过。不典型病例和轻型病例可由于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现象,而病情重者可出现前两、三期互相重叠。

  一、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骤起商热,畏寒,体温予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热及稽留热为多,一般持续5~7天。特征性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症),颜面、颈、上胸潮红(三红征),球结膜、咽部、舌质充血鲜红或出血(黏膜三红征)。常伴有纳差、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嗜睡谵妄、抽搐、意识障碍等精神神经症状。腋下、上胸部、颈部、后背部皮肤点片状出血,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病情较重者多发生DIC,瘀点、瘀斑可遍及全身,且可出现鼻衄、咯血或便血、尿血等腔道出血的表现。

  二、低血压休克期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一般在病程的4~6日,热退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体温开始下降或退热后不久出现血压下降,重者发生休克。休克持续过久可合并DIC、心衰、脑水肿、ARDS和急性肾衰竭。本期一般持续1~3日,重症可达6日以上,常因心、肾衰竭而死亡。

  三、少尿期

  本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元明显界限,部分患者不经过低血压休克期而直接进入少尿期。多出现于第6~8病日,血压上升,尿量锐减,出现少尿、无尿,甚至发生尿闭,重者尿内出现膜状物或血尿,此期常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及低钙直症等)的表现。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者,脉搏充实有力,静脉怒张,血压进行性升高及血液稀释等。重者可伴发心衰、肺水肿及脑水肿。同时出血倾向加重,常见皮肤大片瘀斑及腔道出血等。本期一般持续约2~5日。

  四、多尿期

  于第l0~12病1日,每日尿量增至2000ml即进入多尿期,如未超过3000ml则无此期,可持续2周。尿量显著增多,多者可达4000~10000ml以上。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

  此期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等)及继发感染、休克。

  五、恢复期

  经过多尿期后,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肌酐降至正常为进入此期的标志。一般在病程的3~4周开始,尿量逐渐回至正常,症状逐渐消失,食欲增加,体力恢复。一般需经l~3月恢复正常。

  细目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在病后3~4日逐渐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重者可见幼稚细胞,甚至呈类自血病反应。病后4~5日始有淋巴细胞增多,并有较多异型淋巴细胞出现,对诊断有参考价值。发热后期及低血压休克期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少尿期可下降。二、尿常规

  在病后第2日可出现尿蛋白,发展迅速且变化大。部分患者尿中有膜状物(大量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出现有助于诊断。还可有血尿和管型尿。

  三、血液生化检查

  在低血压休克期即开始有血尿素氮和肌酐增加,少尿期及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二氧化碳结合力多降低。少尿期血钾多升高,其他期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血清转氨酶(ALT、AST)升高。

  四、凝血功能检查

  发热期始有血小板的降低。若有DIC出现,血小板常在50×109/L以下,高凝期凝血时间缩短,但为时较短,不易观察。低凝期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则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

  五、血清学检查

  六、 PCR 技术

  RT-PCR可检测EHF患者血液、尿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EHFV的RN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细目五:诊断

  一般依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诊断,对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在非疫区,非流行季节,以及对不典型病例确诊较难,须经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方可确诊。

  细目七:治疗及预防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仍以综合疗法为主。总的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把好休克、出血、肾衰和继发感染四关。

  一、发热期治疗

  1 .一般治疗  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运,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降温,补液,以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每日尿量维持在1500ml以上。

  2 .抗病毒  利巴韦林、α-干扰素等对EHFV有抑制作用,可试用。

  3 .免疫疗法  高热不退,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可给予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可试用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胸腺素等。

  4 .预防 DIC  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黏滞性。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治疗原则为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三、少尿期治疗

  防治肾衰竭及其并发症是此期治疗的关键。治疗原则是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防治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出血、肺水肿、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1 .稳定内环境平衡  对肾实质损害所引起的少尿应严格限制入液量,每日入量以前一日尿量及吐泻量加500-700ml为宜,皮以高渗糖为主,必要时加用适量胰岛素。一般应限制含钾药剂的应用。血钠降低多是稀释性低钠,不需补钠。常有代谢性酸中毒,可酌情应用5%碳酸氢钠。

  2 .促进利尿  少尿初期可酌用20%甘露醇l25ml静滴或静推。用后利尿效果明显可重复应用一次。本期常选用高效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从小剂量20ra9开始,逐渐加至100—200m9静脉注射。亦可加用血管扩张剂如山莨菪碱或酚妥拉明等。

  3 .导泻疗法  可缓解尿毒症,减少高血容量综合征,防止肺、脑水肿,降低血钾。常用甘露醇粉或中药大黄、芒硝等。重度恶心、呕吐、消化道大出血者禁用。

  4 .透析疗法  有明显氮质血症、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时可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四、多尿期治疗

  移行期及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的治疗主要是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量出为入,以口服为主,注意钠、钾的补充。注意口腔护理,及时发现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等感染,忌用肾毒性抗菌药物。

  五、恢复期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逐渐增加活动量。出院后应休息l-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等。

  六、

  大出血的处理  应注意针对病因治疗。若为DIC低凝期,应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DIC纤溶亢进期,可用6-氨基己酸或对羧基苄氨静脉滴注;消化道出血可用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口服;尿毒症引起的出血应采用透析治疗。

  七、预防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