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五:猩红热
一、猩红热的西医病因、中医发病机理
猩红热为具有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 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鲜红色皮疹和疹退的皮肤脱屑 。少数人在发病后2~3周可发生急性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
二、猩红热的临床表现,猩红热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的鉴别诊断
病名 麻疹 幼儿急疹 风疹 猩红热
初期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 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 发热,咳嗽,流涕,枕部淋巴结肿大 发热,咽喉红肿化脓疼痛
出疹与发热的关系 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 发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 发热l/2—1天出疹 发热数小时一l天出疹,出疹时热高
特殊体征 麻疹黏膜斑 无 无 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
皮疹特点 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四肢,3天左右出齐。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 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疹出后1~2天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 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头面→躯干→四肢,24小时布满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很少有脱屑 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有大片脱皮
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 自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三、猩红热的并发症
可并发咽后壁脓肿,甚至颈部蜂窝组织炎。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脑膜炎等。
四、猩红热预防、病原学治疗及中医辨证施治
1.预防 猩红热病人,同时患急性咽扁桃体炎病人都是传染原,均需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 时。
2.病原学治疗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 ,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头孢霉素等药物。
3.辨证论治 本病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主,初起邪侵肺卫,治以清凉透表,清热利咽;痧毒入里,毒在气营,治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病久伤阴,或余毒不清,治以养阴清热,生津增液。病程中如见变证,心悸者佐以清心宁神,惊搐者佐以开窍平肝。
(1)邪侵肺卫
症状 发热骤起,头痛,恶寒,灼热无汗,或伴呕吐,咽部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上腭有粟粒样红疹,皮肤潮红,丹疹隐隐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治法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 解肌透痧汤加减。
(2)毒在气营
症状 壮热不解 ,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 ,甚则色紫如斑点。疹由颈、胸开始,继则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红起刺,苔黄燥,3~4天后舌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
治法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 凉营清气汤加减。
(3)疹后伤阴
症状 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见低热,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稍数。
治法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味。
【习题】
患儿,男,8岁。发热,咽痛1天后出疹。查体:体温39.5℃,颜面潮红,环口苍白圈,咽喉红肿,可见脓液,颈部、躯干、四肢见弥漫性红色皮疹,以皮肤皱褶处为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其病证诊断为:
A.麻疹,邪犯肺卫
B.风疹,邪入气营
C.猩红热,邪侵肺卫
D.猩红热,毒炽气营
E.猩红热,疹后阴伤
『正确答案』C患儿,男,7岁。诊断为猩红热。现身热渐退,咽喉糜烂,疼痛减轻,皮疹渐消,唇干口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治疗首选方为:
A.养阴清肺汤
B.益胃汤
C.沙参麦冬汤
D.竹叶石膏汤
E.增液承气汤
『正确答案』C细目六:流行性腮腺炎
一、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 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主要借飞沫传播,经口鼻侵入易感者。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尤为多见。
二、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病机特点
中医称本病为“痄腮”,其病因系风温病毒由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结于腮部 。足少阳经脉绕耳而行,邪入少阳,经脉壅滞,气血受阻,故耳下腮颊漫肿坚硬作痛。少阳、厥阴互为表里。足厥阴肝经布两胁,循少腹,绕阴器,邪热亢盛,气血阻滞,疏泄失常,故可伴有脘腹及睾丸疼痛。 热极生风,内窜心肝,神明受扰,亦可痉厥昏迷。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辨证、治法、主方
(一)常证
1.温毒在表
症状 轻微发热,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或颌下漫肿疼痛,边缘不清,触之痛甚,咀嚼不便, 或有咽红。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 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蕴结
症状 高热不退,多见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 ,张口、咀嚼困难,口渴引饮,烦躁不安,或伴头痛,咽红肿痛,食欲不振,呕吐,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变证
1.邪陷心肝
症状 在腮部尚未肿大或腮肿后5~7天,壮热不退,头痛项强,嗜睡,严重者昏迷,惊厥,抽搐 ,舌质绛,舌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2.毒窜睾腹
症状 腮部肿胀渐消,男性多有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女性多有一侧或两侧少腹疼痛 ,伴有发热、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四、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并发症
1.脑膜脑炎 多为学龄儿童,常发生在腮腺肿胀后3~10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谵语,颈有抵抗感,甚少惊厥。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2.生殖器并发症 多见于青春期后,常在腮腺炎发生1~2周内发生。多为单侧受累,病人有发热、男性睾丸肿胀、变硬、疼痛。约1~2周痊愈。女性可发生卵巢炎,表现为腰部酸痛、下腹部疼痛和压痛。
3.胰腺炎 小儿少见,多在发病3~7日内发生。一周后多能恢复。
4.其他 少数合并有心肌炎、肾炎、关节炎。
【习题】
患儿,男,7岁,因左腮部肿痛2天、抽搐1次就诊。现症见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神昏、嗜睡,项强,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时应用下列哪首方加减: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三仁汤
E.清瘟败毒饮
『正确答案』E细目七: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一、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机
1.中医病因病机 夏秋之季,湿热内盛,邪从口入腹,蕴伏肠胃,脾胃受困,秽邪疫毒最易入侵,毒聚肠中,其正气尚盛者,与邪相争,则湿从热化,热盛化火,内窜营血,蒙闭心包,扰动神明则见高热神昏;热极生风,风火相煽,引动肝风则见抽搐;此为邪实内闭之证 。若正不敌邪,正气不支可使阳气暴脱于外,则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此为内闭外脱之证。邪毒蕴积肠胃,阻滞气机,气机不利则腹痛。热毒凝滞津液,伤及肠络则见赤白下痢。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肠腑,为邪毒滞于肠腑,凝滞津液、蒸腐气血所致。
2.西医病因病机
(1)病因:病原为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的志贺氏菌属。
(2)病机:病原菌经口进入胃肠道,侵入结肠上皮细胞并生长繁殖,细菌裂解后产生的大量内毒素与少量外毒素,引起缺氧,缺血,肾上腺皮质出血或萎缩。由于循环障碍导致休克、DIC,脑微循环障碍而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甚则组织细胞坏死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二、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短,为数小时至1~2天。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可>40℃或更高,未腹泻前即出现严重的感染中毒表现 ,少数患儿体温不升,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也有在发热,脓血便2~3天后开始发展为中毒型。
三、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1.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病情危急,发展迅速,疾病早期应积极抢救,以西医治疗为主,采取抗感染、抗休克、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 方法。中医则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指导,待闭开脱回后,再对痢疾进行辨证施治。
2.治疗措施
(1)降温止惊 :①降温:高热易引起惊厥,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应选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尽快使体温降至36~37℃。如用冷盐水灌肠,既可降温,又可获取大便送检;②止惊:惊厥不止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每次0.3~0.5mg/kg(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10mg);或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
(2)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①脱水:首选20%甘露醇,②改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如出现呼吸衰竭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或机械通气。
(3)防治循环衰竭 :①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②改善微循环。在充分扩容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常用药物有东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和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
(4)其他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减轻脑水肿和抗休克作用。应早期、大剂量、短程应用。
(5)抗生素 :为了迅速控制感染,应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菌药物,因耐药菌株日渐增多,可适当选用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头孢三嗪)等药物。或根据大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四、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本病来势急暴,往往未见脓血便而以感染性休克和脑水肿为主要表现 ,辨证注意毒邪内闭、内闭外脱的不同,以解毒为主要原则,闭证加泄热凉血,熄风开窍;内闭外脱急于回阳固脱,挽救生命于垂危,再行其他辨证治疗。
1.毒邪内闭
症状 突然高热,烦躁萎靡 ,或恶心呕吐,反复惊厥 ,神志昏迷或见呼吸困难,节律不整。可有痢下脓血;或虽未见下痢脓血,但用棉签在肛门内检到黏液粪便,舌质红,苔黄厚或灰糙,脉数 。
治法 清肠解毒,泄热开窍
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味。
2.内闭外脱
症状 突然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出不温 ,皮肤花纹,口唇紫绀,呼吸浅促,节律不匀,神志不清,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