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
西医病因、病理 |
★ |
中医病因病机 |
★ | |
临床表现 |
★ | |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
★★ |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
西医治疗 |
★★ | |
中医辨证论治 |
★★★ |
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最主要病因。
自身免疫 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
其他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酗酒、非甾体抗炎药、高盐、刺激性食物等。
病理
慢性胃炎病理变化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
炎症
萎缩
化生
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为异常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病因主要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以及脾胃虚弱等,这些病因均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之分。初起多实,久病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起病隐匿,病程迁延,慢性病程;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无特异性;症状与病理改变分级无明显相关。
症状
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病人常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人表现为上腹胀满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
体征
多不明显,有时上腹部可出现轻度压痛。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胃镜及组织学检查 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慢性胃炎诊断的最可靠方法。
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黏膜充血、色泽较红、边缘模糊,多为局限性,水肿与充血区共存,形成红白相间征象,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点,可有小的糜烂。萎缩性胃炎则见黏膜失去正常颜色,呈淡红、灰色,呈弥散性,黏膜变薄,皱襞变细平坦,黏膜血管暴露,有上皮细胞增生或明显的肠化生。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确诊必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怀疑自身免疫性胃炎应检测相关自身抗体及血清胃泌素。
例题 | |
|
『正确答案』C |
西医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 可改善胃黏膜组织学、预防消化性溃疡及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及消化不良症状。特别适用于:①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常增生。②有明显症状,常规治疗疗效差;有胃癌家族史。③伴有糜烂性十二指肠炎。方法见消化性溃疡。
不良症状的治疗 ①饱胀为主要症状者予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②有恶性贫血时,给予维生素B12肌注;③胃痛明显可用抑酸分泌药物(H2受体拮抗剂,H2-RA;质子泵抑制剂,PPI)或碱性抗酸药(氢氧化铝等)。
黏膜保护药 适用于有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药物有胶体次枸橼酸铋、硫糖铝等。
异型增生的治疗 定期随访,预防性手术(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
手术适应证
①并发大量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
②急性穿孔;
③瘢痕性幽门梗阻;
④内科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溃疡;
⑤胃溃疡疑有癌变。
中医辨证论治
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每因情志不舒而病情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后稍缓,嗳气频频,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脾胃虚弱证
证候: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痞闷,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自,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脾胃湿热证
证候: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利湿热,醒脾化浊。
方药:三仁汤加减。
胃阴不足证
证候:胃脘隐隐作痛,嘈杂,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益胃汤加减。
胃络瘀阻证
证候: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或有便血,舌暗红或紫暗,脉弦涩。
治法: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例题 | |
|
『正确答案』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