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与中医学“消渴”相类似。
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胰岛素拮抗激素等有关。
1.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认为,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感染、化学物质作用于易感人群,导致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和凋亡。
2.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基础, 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老龄化、不合理饮食及热量摄入、体力活动不足、肥胖以及现代社会不合理生活方式等。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性缺乏有关。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 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
2.症状期 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进食多、饮水多、尿多而体重减少。
3.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 有酮症酸中毒(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低血糖反应及昏迷、感染等。
(2)慢性并发症
① 大血管病变:主要为糖尿病性冠心病、脑血管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型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
② 微血管病变:主要为糖尿病肾病 (1型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并发糖肾病,主要特点是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③ 神经病变: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动眼神经、展神经麻痹及自主神经病变等;
④糖尿病足。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糖测定 尿糖阳性。
2.血葡萄糖(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须进行OGTT。
4.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前者能较稳定反映采血前2~3个月内平均血糖控制水平,后者可反映病人近2~3周内血糖总的水平,为糖尿病病情监测的指标。
5.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B细胞功能,协助判断糖尿病分型和指导治疗。胰岛素正常值:5~20mU/L。
6.胰岛自身抗体测定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和(或)胰岛细胞抗体(ICA)的检测阳性,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有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诊断依据 典型症状。
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或空腹血浆葡萄糖(FPG)≥7.0mmol/L(126mg/dl);
或0GTT中2小时PG≥11.1mmol/L(200mg/dl)。
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2.分型 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二)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所致的尿糖阳性 如肾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空肠吻合术后、弥漫性肝病等。
2.药物对糖耐量的影响 噻嗪类利尿药、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引起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3.继发性糖尿病 胰腺炎、胰腺癌、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可分别引起继发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五、西医治疗
(一)饮食治疗
1.成人需要热量 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105~125kJ,轻体力劳动125.5~146kJ,中度体力劳动146~167kJ,重体力劳动167kJ以上。
2.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 其比例为: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15%,脂肪约占总热量的30%。饮食中蛋白质含量成人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0.8~1.2g。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
(二)口服药治疗
1.磺脲类 (SUs) 主要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胰岛素释放。用于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运动治疗后病情控制不理想者。 于餐前30分钟口服,现多用第二代SUs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
2.双胍类 适于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及运动治疗未能控制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患者为首选药,多用二甲双胍。
3.α葡萄精苷酶抑制剂(AGI) 适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高者。 可与SUs、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常用者有拜糖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
4.噻唑烷二酮 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三)胰岛素治疗
1.适应证 1型糖尿病替代治疗;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
妊娠期糖尿病;
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
2.使用方法 1型糖尿病所需胰岛素剂量平均为35~40U/日,初剂量可按20~25U/日给予,治疗2~3日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再作调整。一般每3~5日调整1次,每次增减2~4U,直至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患者,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起始剂量为20U,老年或虚弱的病人减至10~15U。根据尿糖和血糖测定结果,每隔数天需调整胰岛素剂量,每次增减以2U为宜。
(四)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
多用于1型糖尿病。
(五)并发症的治疗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① 补液: 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补液速度宜先快后慢,最初2小时内输入1000~2000ml,以后酌情调整补液量及速度;
② 应用胰岛素:每小时输注胰岛素0.1U/kg,使血中胰岛素浓度恒定在100~200μU/ml;
③ 当C0 2 结合力降至4.5~6.7mmol/L时,应予纠酸;
④ 补钾;
⑤ 处理诱因和并发症。
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① 补液; ② 小剂量胰岛素疗法; ③ 补钾; ④ 积极治疗诱发病和防治并发症。
此外,对低血糖反应及昏迷、糖尿病肾病均应积极治疗。
六、预防:
一级预防:避免糖尿病发病。
二级预防: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
三级预防:延缓和防治并发症。
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
七、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医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 若禀赋不足,阴精亏虚,五脏失养,复因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病。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或醇酒厚味,酿成内热,热甚阴伤,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五志过极,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灼肺阴,中伤胃液,下竭肾精发病。
4.劳欲过度 素体阴虚之人,复因房事不节,恣情纵欲,损耗肾精,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发为消渴。
消渴的基本病机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两者又互为因果。病变的脏腑在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病情迁延日久,可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疮疖、痈疽,等。
(二)分期论治
1.无症状期
证候:一般没有突出的临床症状,食欲旺盛,而耐劳程度减退,化验检查一般血糖偏高,但常无尿糖。应激情况下血糖可明显升高,出现尿糖。
治法:滋养肾阴。
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
2.症状期
(1)阴虚燥热期
①上消(肺热津伤证)
证候: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② 中消(胃热炽盛证)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多尿,形体消瘦, 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
③下消(肾阴亏虚证)
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 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气阴两虚证
证候:口渴引饮, 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3)阴阳两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瘘,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方药: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证候:“三多”症状不明显, 形体肥胖,胸脘腹胀,肌肉酸胀,四肢沉重或刺痛,舌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滑。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
方药: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5)脉络瘀阻证
证候: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唇紫,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3.并发症
(1)疮痈 治以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芪六一散加减治疗。
(2)白内障、雀目、耳聋 治以滋补肝肾,益精养血,用杞菊地黄丸、羊肝丸、磁朱丸加减治疗。
八、预防
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参加适当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合理安排饮食,生活起居有规律,戒烟酒,预防各种感染。已病者定期复查血糖,避免不良刺激。
【习题】
A1型题
1.金匮肾气丸适用于糖尿病的哪种证型
A.阴虚阳盛
B.气阴两虚
C.阴阳两虚
D.阴阳欲绝
E.气滞血瘀
『正确答案』C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是
A.呼吸浅慢,不规则
B.呼吸困难伴紫绀
C.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
D.呼吸浅快,呼气有大蒜味
E.潮式呼吸
『正确答案』C
3.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严重副作用是
A.低血糖反应
B.局部脂肪萎缩
C.视力改变
D.轻度水肿
E.骨质疏松
『正确答案』A
4.患者,女,24岁。口干渴,消瘦2年,用胰岛素治疗好转。因故停药3天,出现恶心呕吐,神志不清。急查:尿糖(+++),血糖28 mmol/L(500 ms/dI),血液酸碱度7.20,脱水貌。治疗应首选
A.补液,电解质,清开灵注射液
B.补液,电解质,安宫牛黄丸
C.补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胰岛素
D.补碱,补液和电解质
E.中枢兴奋剂,足量胰岛素『正确答案』C
B1型题
A.视网膜病变
B.心脑血管病变
C.神经病变
D.酮症酸中毒
E.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
5.2型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并发
『正确答案』B
6.1型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并发
『正确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