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是最常用的两种注射给药途径,特点是吸收迅速而完全。
与口服给药相比,注射给药具有以下特点:
适用于在胃肠中易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如青霉素G、庆大霉素。
适用于肝脏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如利多卡因。
使药物的效应产生更快。
注射给药对少数药物吸收反而比口服差。
吸入给药
吸收极其迅速。
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如吸入麻醉药及亚硝酸异戊酯等)可直接进入肺泡被迅速吸收;
液体药物及固体药物则需要经过雾化以后成极细颗粒方能有效吸收;
颗粒直径3~5μm的药物可达细支气管,小于2μm才可进入肺泡,较大雾粒的喷雾剂只能用于鼻咽部或气管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
分布
概念: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特点:药物分布不均匀,不同步。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2.体内特殊屏障
3.组织亲和力
4.局部器官血流量
5.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特点: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竞争排挤,浓度增加)
如:华法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磺胺类药物、氯丙嗪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体内的特殊屏障:
血脑屏障——是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的屏障,有利于维持中枢NS内环境相对稳定;
特点:致密,通透性差;病理状态下通透性可增加;
◇分子小,脂溶性高,极性小的物质易于通过
胎盘屏障——特点:通透性高。
妊娠用药禁忌!!
血眼屏障——局部给药。
组织的亲和力:
碘——甲状腺
但不一定是作用的靶器官:硫喷妥钠——脂肪组织;四环素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及牙齿中。
局部器官血流量(再分布)
人体脏器的血流量以肝最多,肾、脑、心次之。这些器官血流丰富、血流量大,药物吸收后往往在这些器官迅速达到较高浓度。药物从血流丰富的器官到其他组织器官的过程叫再分布。如:硫喷妥钠。
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pH约7.4);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pH约7.0)浓度较高。
举例:口服碳酸氢钠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