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开窍药
1.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
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常配伍牛黄、冰片,组成凉开之剂,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配伍苏合香,组成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
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2.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3.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
4.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治疗痰蒙清窍,神志昏迷。因痰湿者,可配伍天南星;因痰热者可与郁金配伍。
治疗噤口痢。
九、补气药
1.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增智。
本品为拯危救脱的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
为补肺的要药,也为补脾要药。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服药后不宜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药效。热证、实证忌用。
2.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主治气阴两伤证。
3.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补气力弱,但能养血,可用于血虚证等。
4.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其性略偏寒凉,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
5.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为补中益气的要药。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配人参、升麻、柴胡等。
表虚自汗常与白术、防风同用。
6.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为补气健脾要药。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治疗脾虚胎动不安。
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燥湿利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7.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8.白扁豆:补脾和中,化湿。
9.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主治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常配伍白芍。
本品长于解毒。治疗咽喉肿痛可配伍桔梗。
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10.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11.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十、补阳药
1.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1~2g,研末吞服;或入丸、散。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
2.紫河车: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3.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4.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5.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6.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可安胎、降压,故肾虚腰酸、胎动不安、习惯堕胎及高血压肝肾不足或肝阳上亢者,尤为常用。
7.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8.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9.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10.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11.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本品辛甘平,平补阴阳之品。
治疗肾虚胎动不安。
12.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3.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14.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十一、补血药
1.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为补血之圣药。
为妇科补血调经要药。
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则酒炒用。
通常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2.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为补血之要药。
为补肾阴之要药。
本品性质黏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
3.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治血虚肝郁胁肋疼痛、肝脾失和的脘腹挛急疼痛、血虚四肢拘挛作痛,如芍药甘草汤。
本品敛阴,有止汗之功,配桂枝同用,可调和营卫,如桂枝汤。
4.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为血肉有情之品,甘平质润,为补血的要药,尤善治出血而致血虚者。
为止血要药。对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尤为适宜。
入汤剂宜烊化冲服;止血宜蒲黄炒,润肺宜蛤粉炒。
5.何首乌: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6.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