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鼻渊
【病因病机】
因鼻为肺之外窍,鼻渊的发生,与肺经受邪有关。其急者,每因风寒袭肺,蕴而化热,或感受风热,致肺气失宣,客邪上干清窍而致鼻塞流涕。风邪解后,郁热未清,酿为浊液,壅于鼻窍,化为脓涕,迁延而发为鼻渊。
【辨证】
主症 鼻流浊涕,色黄腥秽,鼻塞不闻香臭。
兼症病变初发,黄涕量多,伴头痛、发热、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者,为肺经风热;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兼见头昏、眉额胀痛、思绪分散、记忆衰退、舌红、苔腻,为湿热阻窍。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宣肺,通利鼻窍。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风池
配穴 肺经风热者,加少商;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 鼻为肺窍,故取肺经络穴列缺,宣肺气,祛风邪。手阳明与手太阴相表里,其脉又上夹鼻孔,迎香、合谷可疏调手阳明经气,清泻肺热;其中迎香治鼻塞不闻香臭最为有效。印堂位于督脉而近鼻部,可散局部之郁热以通鼻窍。风池疏风利窍。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选合谷、迎香,用维生素B注射液,每穴0.2~0.5ml,每次选1个穴位,隔日1次。
(2)耳针法 选内耳、下屏尖、额、肺。毫针刺,间歇捻转,或埋针1周。
四、牙痛
【病因病机】
手、足阳明经脉分别入下齿、上齿中。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而发牙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虚火上升亦可引起牙痛。亦有多食甘酸之物,口齿不洁,垢秽蚀齿而作痛者。因此,牙痛主要与手足阳明经和肾经有关。
【辨证】
主症 牙齿疼痛。
兼见牙痛甚剧,兼口臭、口渴、便秘、脉洪者,为阳明火邪;痛甚而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者,为风火牙痛;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口不臭,齿浮动,脉细者,属肾虚牙痛。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肾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操作 主穴 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3分钟。配穴太溪用补法,行间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 合谷为远道取穴,可疏通阳明经络,并兼有祛风作用,可通络止痛,为治疗牙痛之要穴。颊车、下关为近部选穴,属足阳明胃经,能疏通足阳明气血。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上颌、下颌、神门、上屏尖、牙痛点。每次取2~3穴,毫针刺,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
五、咽喉肿痛
【病因病机】
咽喉为肺胃所属,咽接食管,通于胃;喉接气管,通于肺。如外感风热等邪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而致咽喉肿痛,属实热证;如肾阴不能上润咽喉,虚火上炎,亦可致咽喉肿痛,属阴虚证。
【辨证】
主症 咽喉肿痛。
兼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咳嗽,伴有寒热头痛,脉浮数,为外感风热;咽干,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洪大,为肺胃实热;咽喉稍肿,色暗红,疼痛较轻,或吞咽时觉痛楚,微有热象,入夜则见症较重,为肾阴不足。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热证
治法 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以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少商 合谷 尺泽 内庭 关冲
配穴 外感风热者,加风池、外关;肺胃实热者,加厉兑、鱼际。
操作 毫针泻法。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 少商系手太阴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泄肺热,为治疗喉证的主穴。尺泽为手太阴经的合穴,泻肺经实热,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合谷、内庭分属手足阳明经,能疏泄阳明之郁热,配以三焦经井穴关冲,点刺出血,清泻肺胃之热力量更著,可达到消肿清咽的作用。
(2)虚热证
治法 滋阴降火,养阴清热。以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 入夜发热者,加三阴交、复溜。
操作 太溪、照海用补法,鱼际用泻法,余穴用补法。
方义 太溪是足少阴经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跷脉的交会穴,两脉均循行于喉咙,取之能调两经经气。鱼际为手太阴经的荥穴,可利咽清肺热。三穴同用使虚火得清,不致灼伤阴液。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咽喉、心、下屏尖、扁桃体、轮1~6。毫针刺,实证者强刺激,每次留针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