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崩漏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属实者,或因素体阳盛,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或肝郁化火,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致成崩漏;或经期产后,余血末尽,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属虚者,或素体脾虚,或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发崩漏;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本病涉及冲任二脉及肝脾肾三脏,证候有虚有实。
【辨证】
1.实证
主症 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红。
兼见血色深红,质黏稠,气味臭秽,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血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黏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血色正常,或带有血块,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者,为气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血色紫红而黑,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者,为血瘀。
2.虚证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
兼见血色淡质稀,面色萎黄,神疲体倦,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者,为脾虚;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红,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者,为肾阳虚;下血量少,色红,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通调冲任,祛邪固经。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公孙 三阴交 隐白
配穴 血热者,加血海;湿热者,加阴陵泉;气郁者,加太冲;血瘀者,加地机。
操作 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毫针泻法。
方义 关元为任脉穴,公孙通冲脉,两者配合可通调冲任,固摄经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清泻三阴经湿、热、瘀之邪,又可疏肝理气。隐白为脾经井穴,是治崩漏经验穴。
(2)虚证
治法 调补冲任,益气固经。取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脾气虚者,加百会、脾俞、胃俞;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肾阴虚者,加然谷、太溪;盗汗者,加阴郄;失眠者,加神门。
操作 毫针补法,可用灸法。
方义 气海益气固本,调补冲任。三阴交健脾益气,加强脾之统血作用。足三里补益气血,使经血生化有源。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埋针法,左右两耳交替使用。
(2)穴位注射法 选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关元俞。用维生素B12或黄芪、当归等注射液,每穴可注射药液2ml,每日1次。
(3)挑刺法 在腰骶部督脉或膀胱经上寻找反应点,用三棱针挑破0.2~0.3cm长,0.1cm深,将白色纤维挑断,每次选2~4个点,每月1次,连续挑治3次。
四、绝经前后诸症
【病因病机】
妇女至绝经前后,肾气渐亏,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肾阳偏盛偏衰现象,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肾阴不足而肝阳上亢,肾阳虚弱,脾失健运而生痰湿,其中肾虚是致病之本,肾虚不能濡养和温煦其他脏器,诸症蜂起。由于体质因素的差异,临床上有肾阳虚、肾阴虚或肾中阴阳俱虚,或有肝阳上亢、痰气郁结等不同表现。
【辨证】
主症 月经紊乱,性欲减退,阵发性潮热,出汗,心悸,情绪不稳定。
兼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或皮肤感觉异常,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数者,为肾阴虚;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面浮肿胀,尿意频数,甚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者,为肾阳虚;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烘热汗出,腰膝酸软,经来量多,或淋漓漏下,舌质红,脉弦细而数者,为肝阳上亢;形体肥胖,胸闷痰多,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少,浮肿便溏,苔腻,脉滑者,为痰气郁结。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操作 主穴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合用,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皮质下、交感、神门。每次选一侧耳穴3~4个,毫针用轻刺激。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五、带下病
【病因病机】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外感湿毒,郁而化热,或饮食劳倦,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而化热,湿热下注;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或产后房劳,亦可导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遂致带下。其中黄带者为脾经湿热,白带者多属虚寒。临床以脾虚、肾虚及湿热下注引起者为多。
【辨证】
主症 阴道流出的黏稠液体增多,如涕如脓。
兼见带下色黄,黏稠,如脓如涕,气秽臭,阴中瘙痒,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身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湿热下注;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味,质黏稠,连绵不断,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弱者,为脾虚;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绵绵不断,小腹寒凉,腰部酸痛,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者,为肾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阴陵泉
配穴 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者,加蠡沟、中都、太冲;带下色红者,加间使;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操作 带脉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毫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带脉穴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清理下焦,利湿化浊。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利下焦之湿邪。阴陵泉健脾利湿止带。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肾、肝。毫针用中等刺激,可用埋针或压丸法。
(2)三棱针法 选十七椎、八、血海、委阳、太冲。寻找瘀血络脉后,三棱针刺入约1cm,使紫血流出,血色转淡再加拔火罐,留罐15分钟,起罐后消毒针孔。每隔1~2周治疗1次。
(3)穴位注射法 选中极、水道、气冲、八、白环俞、膀胱俞、血海、三阴交。每次选2穴,用鱼腥草、当归、红花等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2ml,隔日1次。